第三章细菌感染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传染病教研室张锋
一
伤寒各期的临床表现、复发、再燃的定义,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的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和应用,治疗原则
二
伤寒的发病机理及病理解剖
三
伤寒杆菌的生化特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
四
各种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
教学目标
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并将其从typhus中分离出来。
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死。
3
概述
伤寒沙门杆菌(Salmonella typhi)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全身单核-吞噬系统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淋巴组织最明显
临床特点: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4
概述
病原学 Etiology
5
A群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B群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
C群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
D群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
鸡伤寒沙门菌
E群鸭沙门菌
6
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常见沙门菌
7
病原学
伤寒杆菌: 肠道杆菌沙门菌属中的D群
生物学特点:G-、无夹膜无芽胞、有鞭毛,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胆汁培养基更佳。
理化特点:自然环境生活力强,耐低温;对热、干燥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致病原:内毒素(endotoxin)—主要致病因素。
伤寒杆菌: 肠道杆菌沙门菌属中的D群
生物学特点:G-、无夹膜无芽胞、有鞭毛,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胆汁培养基更佳。
理化特点: 自然环境生活力强,耐低温;对热、干燥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致病原:内毒素(endotoxin)—主要致病因素。
菌体抗原——“O”抗原(抗原性强,辅助诊断
鞭毛抗原——“H”抗原(临床诊断)
表面抗原——“Vi”抗原(主要毒力因素,抗原性弱。用于筛查带菌者)
8
伤寒杆菌的抗原
9
生存能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
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
在水面中可存活2~3周
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
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流行病学 Epidemioligy
10
伤寒与副伤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