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听说读写技巧。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可以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综合应用,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言、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好范文,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感情。通过朗读训练,能够把书面语言中蕴含的感情因素,利用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朗读深入提高后,学生可以把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及自然景色等展现在自己面前,使学生了解他们平时无法接触到的不熟悉的人物、事件和各种环境、景色,从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多读多听,会不知不觉地掌握朗读技巧,使无声语言(书面语言)变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可感可知,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在文章的意境里。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人民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这段文字体现了人民对周总理逝世的悲痛心情,是全文的中心,教师借助媒体,通过哀乐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怀念,加深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沉痛思念之情。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中,让学生扮演“渔夫”、“金鱼”、“老太婆”等角色,进行角色朗读,从海水的变化中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金鱼知恩必报的善良”、“老太婆永不知足的贪婪”等情感。
二、朗读可以培养少于表达能力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朗读能丰富的学生知识和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作文能力,从模仿到创造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在朗读训练中,词汇重复出现,不断强化,学生加深印象,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准确、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朗读,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运用,信手拈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体会到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美,而且模仿课文写作方法,写出《我爱故乡的鸡棕》、《我爱故乡的油菜花》等好作文。学生自拟题目写的《葡萄》很有特点:“……春天过后,我家的葡萄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圆圆的果实绿得醉人,像翡翠。渐渐地,葡萄长大了。到了夏天,葡萄由绿变紫,似珍珠,像玛瑙……一大热天,我随手从树上摘下一颗葡萄,轻轻放到嘴里,滑溜溜的清凉,用牙轻轻一咬,酸甜可口的汁水流了满嘴……”实践证明,加强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发展很快,而且语言准确、表达丰富、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三、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朗读能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融于脑。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如《春蚕》一课,通过看课文插图后再朗读,使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进入文本角色,将“自我”融入文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艰辛,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感恩。朗读“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