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角色的韵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角色的韵味
《秋声赋》写于宋仁宗嘉?v四年(1059年),时作者?W阳修已五十三岁。正所谓“阅尽沧桑世已通”,作者用“赋”的形式咏叹着秋声、秋状、秋气、秋感,抒发着对宦海沉浮、世事艰难的深沉感慨,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其中小书童在文中只有一个动作(“出视”)、一句话(“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一个神态(“垂头而睡”),在文中似乎是一个旁逸的斜枝――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形象。高明的文学大师为何在这样恢弘深沉的生命咏叹调中安排这样一个“小角色”呢?
一、体现散赋问答体特征,以“抑客申主”方式彰显“主辅不能错位”的传统文化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说:“赋有特点,除了押韵、换韵、多用四六字句,文前常有序等一般形式以外……常是由假设的二人问答引起的。”宋朝的文赋在形式上常借鉴汉大赋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的月夜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互问互答共至认识上、情感上的和谐共升。《后赤壁赋》也设为主客,也始以宴饮游乐,但主客情致两端,终“客不能从”,显示了作者的孤寒萧索。
《秋声赋》也采用了这种赋体制,然而此赋与《前后赤壁赋》稍有不同。苏子之赋常是一主一宾,或和谐共鸣,或情致两端,欧阳子之赋却是一主导一仆。一般来说作者从写作目的出发,根据自身的宗旨与趣味的需要,作出不同的处理。但是从抑申角度来说,即使在抑主申客模式中,
“客”大多以“主”为虑,“主”是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虚设主客都是为“主”申述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主”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而这又是与君本的主体位置及主辅不能错位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秋声赋》在此特点的彰显上更加鲜明一些,其重在表现主导者以思想、情感的深度与广度引领智慧的新高度,引发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主客问答第一处在开头。作者详细处理了似风似雨似波涛又似狂风骤雨似金铁似行军的声音,并转而发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此处童子只有一句:“明河在天,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主客问答第二处在结尾。作者欧阳修内心翻滚,以大量笔墨绘完秋声绘秋状,绘完秋状叹秋气,叹完秋气发秋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此时童子便连一句也无:“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当然,其实“莫对”也是一种“对”,其内涵应该比“对”更深刻:证明童子对主人那一套深奥的话语、深沉的感慨不感兴趣。作者蓄积已久的苦闷没人理解,对人生新的感悟无人认同,即使是他身边最亲近的陪伴者。
二、童子的“答”与“莫对”构成激起思维波澜的一股逆流,以彰显文章内容的充沛
当秋夜凝神静读的欧阳子听到破空而来的声音时,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W?W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悚然”于秋声来势猛烈变化的急剧之时,童子却旁若无事:
“明河在天,星月皎洁,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样简略的回答对于作者所感受到的若天壤之别、云泥之判,更触动了作者敏锐而丰富的感觉神经,使诗人汹涌的心潮、智慧的河流像遇到了一股逆流,在心底激荡然后直泻而下化为更绚丽的浪花:“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并由对表像的秋状的描写过渡到对秋气本质的概括:“是谓天地

小角色的韵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08-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