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汉书》读后感 】是由【老狐狸】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汉书》读后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汉书》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
古人云《汉书》可以下酒,的确,整个西汉王朝,英雄辈出,从陈胜吴广、西楚霸王,到齐王韩信、留侯张良,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大帝,从卫青霍去病到麒麟阁十一功臣,不禁想起乱世出英雄这句话,英雄开创时势,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中国汉文化进展的奠基阶段,也是一个顶峰,读起来引人入胜。
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汉书》比《史记》正统,没有《史记》那么活泼,但是,也正由于这一点,《汉书》被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比《史记》更好。假如说《史记》反映中国人在诸子百家争鸣的余韵下的开放的、生动的、极富现实功利性的、布满制造力的思想状况,那么《汉书》就反映了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大气滂薄的、使命感极强的、恢宏的思想状况。
纵观全书,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楚汉相争,而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又对留侯张良感受最深。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出色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后世敬其谋略出众,尊称其为“谋圣”。
有人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那么在战场的前方,为刘邦出谋划策,在计策这一方面出了很大功绩的就是张良了,张良就像是刘邦的“大脑”一样,所以张良是毫不愧当“谋圣”这一称谓的。其实,张良的才智不仅为刘邦建筑了大汉朝,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好的人生。张良可以说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
至于张良能有不同于韩信、萧何的结局,还在于其实他已经很清晰地把握了刘邦的心态,算得上是一个心理专家。刘邦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虚心承受,也能任用有才之人为他带兵打仗,但当他真正坐上汉朝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他就不再能忍受下面有担心分的人。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也不留恋权位,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所以在刘邦要封他三万户的时候,他以“此天以臣授陛下”,选择了“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读完《张良传》后,其实我觉得张良也并不是从一开头就是这样一个有极高才智和先见,且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这一点从他年轻时的经受就可以发觉。
国恨家仇,这个理由确实足够张良去刺杀嬴政,但战乱纷争的年月,谁不会有那么些愤怒呢,但张良就是有那个胆识去规划并实施这个刺杀行动,更何况对方还是那个统一六国的皇帝,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张良不同于常人的出色之处。他与嬴政的实力悬殊是必定会让他失败,这也不是不行以理解,但这也说明当时的张良还不够成熟,他太心急了,没能做到最好的部署和预备。
不过张良年轻时虽然有点心急,但是他还是能够忍得住,懂得准时收回,“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在下邳“亡匿”的日子虽然看起来有点窝囊,但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面对无礼老人的高傲行动,张良虽然年轻气盛,有点“愕然,欲殴之”,但他良好的品德让他忍过了这一时的冲动,以礼回对老人,并能够一次次地到达老人的时间点。所以能学习到《太公兵法》,不是由于张良运气好,而是由于他的品性好。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每份传承下来的经典,无论是书籍还是其它,都是历经时间的洗涤,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肯定都是精华。
《汉书》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