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2016年2月
目录
引言 3
一、发展现状 4
(一)生产波动发展 4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 6
(三)产需缺口扩大 7
(四)经验与启示 8
二、发展大宗油料作物生产的重要意义及潜力分析 10
(一)重要意义 10
(二)生产发展潜力 11
三、总体要求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3
(三)发展目标 13
四、主要建设任务 15
(一)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16
(二)努力提高单产水平 16
(三)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 16
(四)提高含油量和出油率 17
五、区域布局与分品种分区增产任务 17
(一)油菜籽 17
(二)花生 19
(三)大豆 20
(四)油茶 21
六、重点建设工程 22
(一)油料生产基地田间工程建设 22
(二)油茶林建设 23
(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3
(四)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 23
七、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24
(一)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24
(二)环境影响评价 24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5
(一)强化组织领导 25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6
(三)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26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 27
(五)加强市场调控 27
引言
油料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是食用植物油、蛋白饲料的重要原料。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养殖业发展,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油料生产能力增长缓慢,产需缺口扩大,进口增加,对外依存度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和大豆进口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到40%,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油料生产能力,挖掘增产潜力,保持一定的自给水平。我国食用植物油构成中,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茶油占八成以上,种植规模占95%以上。大力发展这些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对于保障国内油料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维护市场稳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全会精神、201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的原则,《规划》围绕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四种主要大宗油料作物,通过打造核心产区,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支持政策等措施,着力突破生产瓶颈制约,引导各地抓好油料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规划基期为2014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波动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本油料生产大体可分为快速发展、缓慢下滑、稳步发展和波动发展四个阶段。1949-195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面积从16632万亩扩大到26397万亩,增长59%,%;产量由709万吨增加到1350万吨,增长90%,%。1957-1977年为缓慢下滑阶段,面积由26397万亩降至16124万亩,产量由1350万吨降至1040万吨,分别减少39%、23%,%左右。1977-200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面积由16124万亩增至32408万亩,产量由1040万吨增至4493万吨,分别增长1倍、,%左右。2004-2014年为波动发展阶段,面积从32408万亩降至28487万亩,减幅12%,%;总产量由4493万吨降至2007年的最低点3633万吨后,近5年基本稳定在4350万吨水平。油料生产格局逐步优化,形成了长江流域油菜籽、冀鲁豫花生、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及南方油茶等优势产区。2014年,长江流域冬油菜籽面积9905万亩、产量1302万吨,均占全国88%;西北春油菜籽面积927万亩、产量105万吨,均占全国8%;冀鲁豫3省花生面积3249万亩、总产932万吨,分别占全国的47%、%;东北和内蒙古4省区大豆面积5100万亩、产量602万吨,均占全国50%;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油茶面积3630万亩,占全国66%。
——油菜籽。油菜籽生产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前,播种面积在2000-3500万亩之间徘徊,产量不到200万吨。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生产快速增长,2000年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1241万亩和1138万吨,。之后
,生产波动下滑。2007年面积、产量降至8463万亩和1057万吨,分别比2000年减少25%和7%。2007年国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后,生产恢复发展,面积连续7年增加,产量稳步提高,2014年分别达到11382万亩和1477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花生。花生生产总
深入探讨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