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我们的校园》教案 】是由【碎碎念的折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校园》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我们的校园》教案
《我们的校园》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看,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根本学问。
3、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学问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教具:石膏正方体、长方体或纸盒等立方体;厚纸板;建筑物图片或挂图;本校校园环境和建筑物照片等。
学生预备学具:厚纸板;方开纸盒;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1、选择在校园中进展教学。教师带着学生巡游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留心观看校园的各个角落,留意从不同角度观看校园建筑物所得到的感受,对具有美感特征的场景、角度进展必要的欣赏提示。
2、引导学生留意建筑物呈现的透视现象,并争论怎样才能根本正确地表现校园场景和建筑的透视现象。通过在室外结合校园场景、在室内结合石膏立方体、挂图或图片与学生共同讨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
二、进展阶段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看课前预备的纸盒,练习运用透视规律表现纸盒的立体形象。
三、整理与整理
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及不同。
四、课后拓展
①提示学生留心观看乡村或社区环境的场景及建筑物,留意物象所呈现的透视现象,感受
其美感特征并大胆进展写生表现。
②也可在家中进展立方体静物的写生练习,以稳固所学的透视学问。
③同学之间将平常所做的写生练习,集中在一起进展沟通和观赏评述,并在教室里开拓作
品专栏进展展现。
④平常多做一些校园环境场景写生练习,为今后校园题材的绘画创作积存素材。
五、课后记
其次课时
一、引导阶段
1、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厚纸板制作取景框,用取景框或用双手组合手势代替取景框的方法
观看校园场景和建筑物,提示选择最正确构图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对透视规律有了根本熟悉的根底上,进一步观看校园场景并进展沟通和争论,通过观看,自己确认校园中最具有美感特征、印象最深、最想表现的场景、建筑物及其角度。
二、进展阶段
鼓舞学生自由选择抱负的位置和角度,大胆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学问,在校园中进展对景写生。写生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确定最正确构图、对物象主次的区分表现以及对物象简繁的必要的取舍。
三、整理与整理
在写生过程中,应提示学生留意爱惜校园设施及花草树木,并随时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安全。
四、课后拓展
1、同学之间将平常所做的写生练习,集中在一起进展沟通和观赏评述,并在教室里开拓作品专栏进展展现。
2、平常多做一些校园环境场景写生练习,为今后校园题材的绘画创作积存素材。
《我们的校园》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题讨论过程、讨论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提高调查讨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对设计学问的综合运用力量。
2、通过调查、研讨、设计、展现,运用美术的学问,对校园建立的理念、校园环境的改造等问题进展探究,提高艺术审美观与综合实践力量,为学生今后的全面进展奠定根底。
3、学习对信息的归纳、统计、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新理念。通过调查、研讨、设计、展现,学生会对设计的新理念有更深层次的熟悉。
难点:设计稿的绘制与模型的制作。
三、教学过程:
(一)展现课前布置的任务
1、分组实地考察我们的学校,有条件可以进展数码摄影,思索:我们学校的环境建立哪方面比拟胜利,哪方面需要改良?
2、课堂中进展展现、沟通,教师也需预备一些我们学校校园环境图片,当学生沟通无图片时,可直观展现。
(二)学习设计新理念
1、展现、观赏一组国内外优秀校园环境图片,吸引学生对学校环境设计这一主题的关注,同时提高设计理念。
2、教师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几个设计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绽开争论,使学生对学校环境设计学问有所把握,提高设计水平和审美力量。
(三)争论改造方案
1、确定改造主题。
2、组内争论改造方案。
3、全班沟通,改良方案。
(四)绘制方案
同学们可以依据自己组员的美术力量,选择绘制平面图或立体图或制作模型等。
(五)沟通、展现、评价。
1、表扬精彩的小组。
2、展现优秀作业。
3、学生自评、互评。
(六)课堂延长
可以将好的方案供应给校方,依据学校基建需要及实际状况采纳局部方案,并进展公示和表彰,提高学生的胜利感。
《我们的校园》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加深理解所学学问,并渗透统计思想。
、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不同方法进展解决,培育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看简洁的统计图,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将所学学问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2、会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师:你们课件非常钟你们都喜爱做什么嬉戏呢?
生1:我喜爱跳绳。
生2:我喜爱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
生3:我喜爱跑步。
2、师:你们喜爱的活动可真多啊!今日陈教师带大家来看看我们沈阳路小学大课间时活动的图片吧!(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3、师:你们都看到什么活动?(学生汇报)
4、师:你们想知道参与各项活动的各有多少人吗?
二、收集数据
师:我们用涂笑脸的方法来统计参与每种活动的人数。
(师出示一张大的统计图。)
师:我们用一个笑脸表示一个人,参与活动的有几人,就涂几个笑脸。比方踢毽子的有3个人,那就涂3个笑脸(教师演示涂上。)那你最喜爱什么活动,你就去统计参与这项活动的人数,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统计。
(完成统计图,教师巡察,适当指导。)
三、整理数据(学生汇报)
师:你统计了什么活动的人数?有多少人?你是怎样知道的?
A:跳绳
生1:我统计的是跳绳的人数,我是数的,有12人。(让生数一遍。)
生2:有10个小朋友在跳,有2个小朋友在摇绳子,合起来是10+2=12,共12人。生3:左边有3人,中间有1人,右边有8人,合起来是3+1+8=12,共12人。(复习连加算式)
B:跳集体舞
生1:我统计的是跳集体舞的人数,我是数的,有15人。
生2:穿蓝色衣服的有7人,穿红色衣服的有8人,合起来7+8=15,共15人。(复习加法、减法各个局部的名称)
C:跑步
生1:我统计的是跑步的人数,有8人。我是数的。
师:你知道他们跑了第几名吗?谁上来指着图说一说?(学生上来指着说。)D:玩老鹰捉小鸡
生1:我统计的是老鹰捉小鸡的人数,一共有5人。我是数的。
生2:我也是统计的老鹰捉小鸡的人数,我用1只老鹰加上4只小鸡,1+4=5人。(完成统计图)
师:小朋友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不少,有的是数出来的,有的是算出来的,最终都得出参与各项活动的总人数。真不错!
四、比照感受统计图的用处和优越性
师:下面咱们来看看这张填满的统计图,同学们也把你们手中的图举起来给教师看一看,从图中你有什么发觉?
生1:参与跳集体舞的人最多。
生2:参与踢毽子的人最少。
师:看着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参与跳长绳的比跑步的多几人?(请生列式解答)
生2:参与跳集体舞的比玩老鹰捉小鸡的多几人?
生3:参与踢毽子的和参与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课堂小结:
师: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学问,小朋友们,你们可要多留心,做个有心人哦!下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到室外去做各自喜爱的活动,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参与每项活动的总人数。
教学反思:
《人教版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4-115页的《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我选取一些学生比拟喜爱的活动,比方:踢毽子、跳绳、跑步、跳集体舞等启发学生依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学问加以解决。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而培育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力量和“用数学”的意识。
为了让本节课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我大胆尝试,设计了让学生全员参加的学习互动,重在学生的体验、参加、沟通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统计的相关学问。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以谈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识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很快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学科整合,关注情感教育。
将例题的呈现方式改为出示主题图片,让单一的数学课与体、音、美相结合,教学的内容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教师加以评价,正确的方法指导,培育了学生喜爱学校、喜爱班级的情感。
3、沟通互动,给足学生空间。
有教师的图例和学生的操作图像结合,先指导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在让学生自己填写,消失困难时,让学生之间沟通好的方法,准时赐予解决,培育了学生的表达、观看、组织、沟通、互动的力量,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到达准时调控,高效课堂效果。
总之,这一节课“情”“趣”交融,学科渗透,动静结合,给学生制造了活动空间、观看空间、思维空间,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们的校园》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观看、访问、思索等实践手段,熟识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亲密的设施、设备,在深厚兴趣中学习观看,在热闹气氛中相互沟通。
3、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为学校值得傲慢,也能为学校的缺乏之处出谋划策。
课时安排: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谈话:
《我们的校园》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