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 甚至发展到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3、清朝初期实行闭关政策;
4、吸收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概况;
西洋地理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从历史悄然消失。
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
(为何派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政治稳定。
2、中国造船业、航海技术的发达; 罗盘针的使用和天文、地理知识的丰富。
3、郑和个人因素:勇敢、胆识、组织等
根本条件
郑和, 1371年生于云南一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
后成为明成祖的近侍, 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 便赐姓“郑”,改称郑和, 并提拔为内宫太监。
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 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
自1405年——1433年, 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 涉十万余里, 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七下西洋的历史壮举。
吕宋
苏禄
雅加达
占城
真腊
暹罗
红海
麦加
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
蒙巴萨(肯尼亚港口)
(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 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
(2)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3)加强于亚非国家间友好交往,影响深远。
(4)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成为亚非国家交往, 确立了不成文准则,影响深远。
历史意义
(1)郑和下西洋的基础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进入中、后期期,明朝统治更加腐败,国力明显不如前期, 再也无力支持此类壮举。
(2)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府的政治行为, 而不是以发展社会经济为目的的商业性贸易。从下西洋的盛况看,耗费许多社会财富,无补于社会经济。因此,不能给社会带来应有经济效应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是不可能持久。
(3)缺乏继续进行“壮举”的社会内驱力。缓慢成长的资本主义萌芽不可能像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那样成为进行海外活动的强大内驱力。
(4)从16世纪开始,一些西欧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东南沿海, 进行侵略。明清害怕中外势力共同勾结危害其统治, 尤其是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这就致使这样的壮举根本不可能进行了。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后的明清时期再无此类壮举?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目的
性质
历史影响
航海事业的前景
郑和
下西洋
西方
远航
(1)宣扬国威,(2)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 (3)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开拓市场, 攫取暴利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活动
促进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
为新兴资产阶级开启新活动场所, 促进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明初贡赐贸易, 造成重大损耗, 违背经济规律, 缺乏生命力;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航海业每况愈下。
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 着眼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角望好
麦哲伦海峡
太平洋
郑和下西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