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是由【niupai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
要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必须要从崔莺莺所处的历史环境说起。王实甫给故事设定的年代是唐贞元年间,但的实际上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崔莺莺丞相之女的身份,也说明其生长环境的典型性。封建纲常和封建礼教宣扬的是妇女要遵从夫权、政权、神权的意识统治,守好“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行为约束。正如剧中借红娘之口对所说的“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得辄入中堂”莺莺的生活环境跃然纸上,严格苛刻的家规,严酷冰冷的礼教信条下,崔莺莺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那就是受父母之命,遵媒妁之言嫁给门当户对的尚书之子---郑恒。封建礼教的封锁和教化压抑了莺莺的性格,但却没有泯灭她对青春、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火焰,最终成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外在形象描绘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外在形象之美的描绘是通过张生的一系列反应来间接引入的,先给观众丰富地想象空间,然后步步推进,逐层雕琢,这正是王实甫独具匠心之处。
《惊艳》一折中,张生在普救寺第一次见到莺莺,立即“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种夸张的惊艳之感,让观众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绝世美貌、风姿绰约的东方美女的形象出现。而莺莺这个久居深闺的大家闺秀遇到了儒雅风流的书生张生后的反应也是耐人寻味的:两人四目相对,崔莺莺在察觉陌生男子的偷窥之后,并没有立即回避,而是回头觑视,这一细节的渲染,无疑为后来莺莺公然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埋下了伏笔。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中,这一细微的动作也是不被允许的。
对崔莺莺外在形象的进一步渲染是见到张生的莺莺心绪不宁,由红娘陪着在佛殿前细语漫步,被张生远远看见。只见莺莺白皙的面庞上宫中流行的新月般的弯眉“斜侵入鬓云边”,更叫张生心生爱慕。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初
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张生正看得入神,突然听见莺莺的话语“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那婉转的音调、盈盈的体态让莺莺的形象更加楚楚动人。随口吟出的词章,更显示出莺莺良好的文化修养,带给张生精神上的享受和震撼。“我死也”,就是张生自然而然的强刺激情绪反应了。
《联吟》一折中,张生第二次见到莺莺是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在这种昏暗柔美的光影效果下,虽然无法清晰的看到莺莺的面容,但袅袅婷婷的身影,更具一种体态之美。再一次让张生神魂颠倒:“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真是好女子也呵。”
《闹斋》一折中,莺莺终于展现了全貌: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而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真是娇。
樱桃小口,高挺的鼻梁,白皙粉嫩的皮肤,不盈一握的腰肢,莺莺美丽的形象终于清晰的展现在众人面前。
【乔牌儿】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劳,觑着法聪头做金磬敲
莺莺的美貌引得和尚们也乱了方寸,忘了修为,争着观看,竟然把同伴的头当成了金磬来敲。
看到这里,观众们都能够理解张生为情所困的原因了,世间哪一个男子能不为这样的容貌动心?莺莺就像一幅画、一首歌给人以美的享受,追求美正是人的天性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本就是无可指责的。它不应该因身份、地位、金钱、权力的悬殊而有差别。但崔莺莺的美绝不仅仅限于外貌,她的才情,她的个性,也都是深深吸引张生的因素。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用完整的叙事和恢宏的架构,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内在性格塑造
莺莺的才情自不必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温柔、多情、矜持、聪慧、勇敢、叛逆等诸多性格特点共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美丽勇敢的女性形象。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忧愁万种,无语怨
东风。”一个“怨”字把莺莺对礼教束缚下的对命运的无奈和即将消逝的青春岁月的种种不甘心表露无遗。这种隐含的“怨”,其实正是莺莺性格发展的基础,为她后来的勇敢叛逆行为埋下了伏笔。莺莺原本与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维持表面的平静,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事件推动下,平静被打破了。张生的出现,触动了莺莺的心弦。对于张生试探表白“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大胆回应“空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两人互生情愫。在“隔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莺莺多情的一面完全展现了:“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想着他昨夜诗,依前韵,酬和得清新。”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莺莺和张生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但长期的教化又使莺莺在真情和传统专制的控制下摇摆不定,表现的出矜持的一面。《西厢记》中把莺莺的心动神移,却又刻意隐藏,对红娘将信将疑,却又无比依赖的种种情景刻画的细致入微。她求红娘代自己去看生病的张生,一口一个“好姐姐”,待红娘捎回张生的信笺,却又假装生气,训斥红娘“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嘴里“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却让红娘捎回一首明为写景,实为约会的回信:“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待张生参透玄机翻墙而来时,莺莺又板起脸来斥责了张生一番。几番思想斗争之后,莺莺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与张生勇敢的结合在一起。
莺莺的叛逆之路是经历了崔夫人的三次悔婚行为而渐渐坚定起来的。第一次悔婚是张生借杜确之手退兵之后,两人原以为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实现,不料崔夫人假借宴席,要两人兄妹相称,实际上是想阻断了两人的结合之路。莺莺震怒,指责崔夫人“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碧澄澄清波,扑剌剌将比目鱼分破。急攘攘因何乞搭地把双眉锁纳合。”莺莺在怨恨中辗转反侧,开始思索自己该何去何从:“云敛晴空,冰轮做涌,风扫残虹,香皆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做了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画儿里的爱宠。”“他那里思不穷,我
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已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在两人诗信往来,逐渐了解和深化感情之后,莺莺下定决心,彻底反叛,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终于和张生走在了一起。不得不说,正是以崔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成为了莺莺走向反叛之路的助推剂。崔夫人的第二次悔婚是得知张生与莺莺已私定终身,木已成舟后假意答应了婚事,却要求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放言“得官啊,来见我,驳落啊,休来见我。”这实际上是崔夫人为阻断两人婚姻设置的又一个障碍。她认为如果张生得中,未必还会想着莺莺,如果没中,自然没有脸面回来。崔夫人显然低估了张生的实力,更没有料到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莺莺也早已不是以前那个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女儿,她的这种行为,只会引起莺莺更强烈的反感,却不会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退却半步。“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前茶饭怕是不待要吃,恨塞满惆怅胃。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对爱情至上的莺莺来说,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蝇头小利。送别时她嘱咐张生,“这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便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虽然自己决心已下,唯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对张生的依依不舍化作细细叮咛“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这时,一个厌弃名利、追求幸福、执着爱情、感情细腻的痴情女子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崔夫人的第三次悔婚是听信了侄儿郑恒的话,认为张生已另娶,要把莺莺嫁给郑恒。莺莺一开始不知道内情,信以为真,有些听天由命的感觉,待到知道真实情况后,再一次勇敢的站到了斗争的行列,和张生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张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至此,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婚姻的叛逆者的形象完整地矗立在我们眼前。
莺莺多情叛逆的性格特点在争取个人幸福的斗争中表露无疑,但斗争的过程中,莺莺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崔莺莺性格中聪慧的一面也令人赞叹。一开始,莺莺就明确了自己要达到与张生终成眷属的目标,但又要争取让母亲能真正接纳张生,承认自己的婚姻,最大程度上保持家庭的和睦和婚姻
的稳定。因此,看似软弱的斗争方式,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过于激烈的方式,往往只会带来悲剧性的后果,这正是莺莺的聪慧之处。莺莺原本的生活虽然隐藏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易逝青春的感怀,但没有争取新生活的动力张生的出现无疑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让莺莺心里荡起涟漪,也使貌似平衡稳定的母女关系暴露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既是莺莺和利用崔夫人之间的母女矛盾更是向往自由爱情的青年男女与封建制度的矛盾。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新生活,莺莺一切机会作出努力。首先,在孙飞虎围困普救寺的事件中,莺莺虽然也惶恐不安,但同时也意识到了其中的机会:一个解除与郑恒的婚约,获得自由之身的机会。周围的人个个束手无策的时候,莺莺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牺牲自己,与贼人为妻。崔夫人怎会答应,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答应莺莺的另一种方案:与退贼的英雄结为秦晋之好。莺莺用冷静的头脑和过人的胆识一步步向设定的目标迈进。借崔夫人和众人之手,名正言顺地解除原来的婚约,同时也给张生创造了机会。虽然有些冒险,却是莺莺在当时的环境中不可多得的机会。这正是体现莺莺聪慧的闪光点之一。不少看过《西厢记》的人都对红娘这一角色印象深刻。认为红娘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与莺莺相比,丫环红娘更为真实、勇敢、聪明、率真。其实囿于社会地位、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莺莺的情感反应和言谈举止以及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不可能和红娘完全一样的。莺莺所接触的人中最为亲密的只有红娘,在莺莺不可能直接接触家人以外的人时,红娘就是莺莺达成自己愿望的有效工具。红娘的态度如何,会不会是崔夫人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监视器,是莺莺的顾虑所在。因此,莺莺小心谨慎的利用自己的聪慧,看似反复任性的种种举动,让人误解的种种行为,实则是她聪慧的另一面。她派遣红娘去张生那里探望,一口一个“好姐姐”“好姐姐”,等到红娘捎来张生的书信,却佯装发怒“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看惯这东西?告过老夫人,打下你这小贱人的下截来。”同样聪明的红娘看出了莺莺的真情和假意,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莺莺着急之下,又曲意哄着红娘“逗你耍来”。成功哄得红娘又去带信给张生。几番试探下来,莺莺终于试探出红娘的立场,不再对她设防,最后在她的帮助下迈向了与张生幸福结合之路。莺莺能让聪明勇敢的红娘为自己所用,心甘情愿地为两人忙碌奔波,正说明莺莺的聪慧之处还在红娘之上。在与张生暗定终身之后,莺莺
并没有选择不顾一切地和张生离开,也没有立即向崔夫人捅破,仿佛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忘了一切。事实上,莺莺的目的是让崔夫人自己觉察到内情,为了保全颜面而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成全自己和张生的婚姻。在崔夫人唤红娘前去拷问时,红娘已经完全站到了莺莺这一边,与崔夫人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崔夫人无可奈何之际,抛出了承认既定事实的解决方案。应该说,事情的发展是完全按照莺莺的想法一步步实现的。莺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聪慧打赢了这场爱情保卫战。虽然崔夫人提出了让张生进京赶考的权宜之计,但在莺莺看来,功名利禄是不能成为爱情路上的阻碍的,唯一值得担心的只是张生对爱情的忠贞是否经得起考验而已。
崔莺莺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