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禁忌语差异比较
Taboo
引言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是什么话题都可以涉及,在一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对某些话题和某些词汇有意回避,因为人们不愿或不敢随便谈论这些话题和词汇,于是语言中就出现了禁忌语。
What is Taboo?
Definition of Taboo
禁忌语的定义:
原意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极其注意的”东西。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
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植根于文化又反映着文化,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文化根源。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常常是由不同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造成的。
不管哪种文化,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不光用语言,还可以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禁忌语中也就出现了言语禁忌语(verbal taboos) 和非言语禁忌语(non - verbal taboos) 。
主讲内容
一、言语禁忌语:
社交称谓语
社交词汇(怀孕生育,死,疾病,性,数字,咒骂语,种族歧视语等)
社交话题
二、非言语禁忌语
身势语
时间观禁忌
空间观禁忌
一言语禁忌语
(一) 称谓禁忌
在科学尚不发达时,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某种超凡的东西,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和其肉体与灵魂不可分。出于恐惧心理和保护意识,对名字的禁忌比较普遍,但中西方对称谓的禁忌有所不同。
1 在中国,早在商代,就实行了“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禁忌扩大到活人身上,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不直接称呼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来避讳。
2 在西方,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经地义的事,有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有着悠久独特的历史及丰富的内容。中国既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从孔老夫子起,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人们的称谓就有了明确的规定。李中生在《中国语言避讳习俗》一书中说,古时中国人认为名字具有超人的力量,人们的灵魂就附在人的名字上。于是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就带有了迷信观念以及政治礼教的色彩,
对于帝王、圣人、尊亲、师长、
管理等等的名字做出了
种种避讳的规定。
如皇上及其父祖的名、字号、生肖、国号等等包括同音字都要避讳,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如秦始皇名政,一名正,所以秦代称“正月”为“端月”。宋太祖的祖父名( 赵) 敬,于是宋代人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字的地方改称“恭”或“严”,同音的“镜”改用为“鉴”。
跨文化交际之中英禁忌语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