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教学反思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通过引申、联想,把辛弃疾一些重要词作和相关史料结合起来加以演绎,力图形象地展示历史的生动面貌,再现了“历史歪打正着地”把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逼”成“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的爱国词人的过程。
这是一篇长文,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但在语文课上教学这样一篇文章是相当有难度的,笔者精心设计,几易方案,小有收获,现在将此案例及反思拿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教学设计及过程
《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里面还精选了八首诗词支撑文章,构成文章的血脉骨肉。由于所选诗词较多,而且它们与辛弃疾的性格、气质、命运紧密关联,并且还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所以对它们的赏析是不能绕过去的难点,可这样就容易设计成诗词鉴赏课。
这篇文章只是借诗词来表现辛弃疾作为爱国词人的精魂,重点是评点人物,告诉大家辛弃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因此,教学设计应偏重于对人物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鉴赏诗词。这一主要方向确定后,我决定还是从诗词入手,透过诗词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诗词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我设置了以下六个问题:
①作者对辛弃疾的终极定位是什么?
②文中所选的八首词都是含愁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折射出诗人什么心情及心理?
③这些词具有什么特点?
④从这些词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⑤为什么说辛弃疾这个词人具有唯一性?
⑥如果给辛弃疾造像,为什么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终极定位是什么,即辛弃疾的最终职业是什么。文章开篇就提到了,学生马上能确定是词人,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到辛弃疾的词作中。
作者所引用诗词的最后两首是《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这两首词直接对愁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前一首直接写愁铺天盖地卷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无人理解又说不出来,心中苦痛,只有借酒浇心中块垒。后一首通过“少年”无愁而硬要说愁,“而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将两者进行对比,以昔衬今,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全文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情感悲凉。我又仔细阅读前六首词,发现它们都是在写愁。
《破阵子》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说的就是壮志难酬之愁,情感悲壮。
《水龙吟》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的是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却无处可使之愁,情感悲愤。
《菩萨蛮》中:“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写的是金瓯缺,月未圆,国破山河碎的愁,心情郁闷。
《永遇乐》中:“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写的是身世辛酸,政治失意之愁,五内俱焚。
《摸鱼儿》中:“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写的是遭朝廷闲置、猜忌,抑郁不得志之愁,抒发的是忧愤之情。
《水调歌头》中:“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独自咀嚼自己的寂寞。
《把栏杆拍遍》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