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及赏析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及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
诗词:
苏轼(北宋)
原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淡忘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今逝,
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简单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谈论相结合,不假雕饰,语言畅达,风格超逸,颇能表达苏词特色。
翻译: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似乎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倾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全部。什么时候才能够淡忘追赶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今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赏析: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头就点明白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模糊的情态。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似乎出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行;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现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共性和真情。
词的上片还制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由于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由于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闲“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行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而这首词更做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妙合无垠。上片这段文字,看起来只是记叙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却使你感到词人在“倚仗听江声”时,心中会有无限感慨。词中抒情仆人公风神萧散的形象,还使人感受到有一种超人物外的理趣。这里面有很多没有说出来的话,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安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
“倚仗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容。下片一开头,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淡忘营营?”,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安静。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谈论中布满着哲理意味。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淡忘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气;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劳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谈论,饱含着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肤浅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诚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气。以谈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共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出色,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诗人静夜深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无法把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妙的大自然深深沉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消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已的有限溶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外表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示意作用,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安静静谧的抱负境地,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消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符合自然的人生抱负。在他简单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苦痛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胜利之作,无不表达的鲜亮共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珍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竭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共性鲜亮。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胜利之处。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
【原文】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②。
长恨此身非我有③,何时淡忘营营④。夜阑风静縠纹平⑤。小舟从今逝,江海寄馀生⑥。
【解释】
①东坡:地名,在黄州。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③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抱负去生活。
④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这里指为私利奔跑操劳。《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⑤夜阑:夜深。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是一种绉纹的纱。
⑥夜阑:夜尽。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似乎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倾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全部。什么时候够淡忘追赶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今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讲解】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宅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抱负、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头就点明白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模糊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共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地,从而衬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头,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淡忘营营?”这奇峰突起的肤浅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布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谈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疑心、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予的肤浅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气。
词人静夜深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把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妙的大自然深深沉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今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消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溶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外表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心灵苦痛的解脱和心灵冲突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安静静谧的抱负境地,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符合自然的人生抱负。在他简单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苦痛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今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憧憬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奇,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奇,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呈现了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白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模糊之态,真实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仆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干脆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行,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行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共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想终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安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安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安静的江面,梦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表达了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谈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伸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错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简单心境的很好展现。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消失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由于,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原来,又何必那样呢?由于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分;他最终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今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盼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原文、翻译及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