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二章 吴地农耕文化.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章吴地农耕文化
内容一:选取1-12月中吴地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日至少选取1种必食的米做的食物,介绍其风俗及寓意
要求:打印稿,语言流畅,条理清楚,图文并茂,排版合理
内容二:制作水乡妇女服饰(用布或纸均可),介绍各部分名称、功能
要求:一人展示,一人讲解,讲解必须口齿清楚,语言流畅,内容熟悉;制作的服饰如能穿着,可获加分。
项目二吴地稻作习俗(分组完成)
以太湖为躯干,包括苏、锡、常、松、嘉、湖,其中苏锡常为中心。
吴地区域范围
农耕文明—— 一个经济内涵与文化内涵并存的概念
它包括:
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文化心理
稻作生产不但深刻影响了苏州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形态,也对苏州民间信仰以及苏州人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深刻影响,同时还推动了苏州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并印染了苏州人的思想性格和文化心态。
世界农业分布
第一节吴地农耕文明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天时——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
北纬30度——31度东经120度——121度
热量充裕:-°C
无霜期长:220-246天
降水丰沛:年均1000-1400毫米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春雨绵绵;夏季炎热多雨,熏风习习;秋季天高云淡,晴朗舒适;冬季朔风不烈,冰冻期不长。
(河北省:年无霜期81~204天;,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
地利
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
地势低平:平原占75%,海拔2-10m米,仅有极少量山丘
水资源丰富:河网交错,湖荡密布
气候、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最适宜水稻的生长。
人和
吴人勤劳、智慧、灵巧、细腻
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实践经验丰富,善于总结创新
经过长期的水稻种植,吴地形成了特别适宜水稻生长的水稻土(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富含有机质、氮等成分,利于水稻种植。)
水稻土
土壤是稻作之本,苏州地区的稻农,经过千百年的探索努力,培育出了太湖流域所特有的水稻土。它分五个层次,最上层是十二至十八厘米的耕作层,是人们耕作、施肥、排灌、耘耥等农艺操作影响最深的表土层,物质和能量交换最为活跃,落干后,土壤根孔周围有锈纹锈斑,它是有机物质与铁的化合物,酷似鳝鱼血斑,这是高肥力水稻土壤的重要标志;其次是八至十二厘米的犁底层,在水稻栽培中起着稳水促肥的重要作用;再次是渗育层,具有淀积性,受灌水淋淀影响,水分在此层滞留时间短暂,液内物质沉淀在土体裂隙或母土结构体表面,呈灰色胶膜状,有铁锰聚积斑点;再下面是潴育层,是土壤地下水位间歇性升落变动的土层,氧化还原作用在此交替进行,淋溶淀积作用强烈;最后是潜育层,是水稻田终年积水的部分,土体还原性强。这种水稻土还具有爽而不漏、深而不陷、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四大特征。

第二章 吴地农耕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15.26 MB
  • 时间2017-08-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