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四字成语故事-以讹传讹成语故事.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四字成语故事-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四字成语故事-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四字成语故事-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有意的弄出这些来以愚人。
一天,李纨、湘云、宝钗、宝琴、黛玉、宝玉等在一起做灯谜儿玩耍。李纨先说道:“我编了个《四书》上的,即‘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请大家猜一猜。”黛玉笑道:“我猜罢。可是‘虽善无征’?”众人笑道,猜对了。李纨又说道:“纹儿编了一个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笑说:“是山涛吧?”李纨说:“猜得对。”宝钗听了后说道:“这些虽然很好,但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却真个是俗物,你们猜猜。”说着,便念道:“溪壑分别,红尘嬉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听后都不解。宝玉想了半天说:“必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众人问:“那末一句怎么说明?”湘云回答说:“猴儿不是剁了尾巴的么?”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大家笑过之后,李纨说:“昨天听薛姨妈说宝琴妹妹见的世面多,走的道路远,诗又做得好,请她编几个谜语儿让大家猜猜。”过了一会儿,宝琴笑笑说:“我走的地方不少,现挑了十个地方的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每首诗暗隐俗物一件,请姐姐们猜一猜。”宝琴把诗写出来后,大家都争着看。看毕,大家都称奇道妙。宝钗道:“这十首诗,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两首却无从考查,是不是另做两首。”黛玉立刻接口道:“后两首诗史鉴上无据何妨?宝姐姐太胶柱鼓瑟了。”李纨也接着说:“这两件事无古稽考没关系,古往今来,以讹传讹者甚多,只管留着。”对后两首所隐之物,大家猜了半天都没有猜着。
后人用“以讹传讹”(讹:谬误)表示把原来不正确的话又妄传开去。
不燃官烛成语故事
《北堂书钞》卷三十八引吴·谢承《后汉书》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巴只,他曾任扬州刺史。
巴只为官清廉,品行端方,从来不情愿占公家一点便宜,将公家与私人的界限分得非常清晰。他当官时,从来不将妻室儿女接至任所。他的日常开支严格限制在自已的俸禄之内。他做官时,晚上若有私人的客人来访。他宁愿与客人坐在黑暗之中交谈,也不点官家一支蜡烛。
后人用此典形容地方官吏清正廉洁。
为人说项成语故事
唐代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唐代时,有一个诗人叫项斯,字子迁,江东人。他在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中进士,曾任丹徒县尉。
项斯在未及第时,虽然诗写得不错,人品也好,但名声不大,几乎不为人所知。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探望当时的名士杨敬之。杨敬之曾读过项斯的部分作品,很赞许他的才华,这次见面之后,经过交谈,更觉项斯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便赠给了项斯一首诗:
几度见诗诗尽好,
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多次读到你(项斯)的诗,句句都好;现在见到你的人品,比诗还高。我从来不主见隐瞒别人的优点,不论遇到谁我都要为项斯称道。由于杨敬之的举荐介绍,项斯的诗很快在长安流传,项斯也因此出了名。
后人用“为人说项”(亦简称“说项”)称为人扬誉或说情。

四字成语故事-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awa
  • 文件大小12 KB
  • 时间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