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丰润爱的德育课程走向整合:.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丰润爱的德育课程走向整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直秉持“爱的教育”理念,旨在滋养学生“爱”的精神气质。2012年,我从同仁小学调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小时,正赶上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幕开启,即将学校传承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融入到新课标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探索中去。那时,我已从事德育工作二十多年,此前一直带领团队就“德育必须走向整合”这一主张,展开了一系列尝试,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激励着我,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德育走向整合”的研究虽已起步,但仍需践行,去粗取精。因此我想,何不抓住学校这一轮课改研究的契机,把这一探索深入地做下去呢?“爱的德育课程”由此应运而生。
整合:品德课程的“必经之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整合”为核心要义的“爱的德育课程”从哪一步走起呢?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品德课程。因为毫无疑问,品德课程在学校德育课程主体架构中起着相当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于学生而言,这既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也是他们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阵地。我认为,任何课程体系的架构与发展,都必须要为其找寻一个“立足之根”,“根子”扎实了,“枝叶”才能繁茂。而我为“爱的德育课程”埋下的“根”便是品德课程,我所研究的“资源整合”也是从品德课程开始的。新课标强调,不同学段的品德课程需具备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等特质,这些特质要求品德教学所依托的素材资源需不断因时、因地制宜,丰富充盈。研究品德课程的资源整合,正是因为这是保证品德课程与时俱进、贴近生活、联系社会的
“必经之路”,而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整合创新也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与核心要义。
刚从事品德课教学时,每次给学生上课,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教材中包含的大部分议题和道理其实都颇为浅显,尤其是中低年段的内容,即便是自学,学生们也大都是能读懂的。他们能准确地判断教材案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也能头头是道地用自己的看法和评判,甚至说出一连串的“大道理”来纠正案例中的错误做法。但这种看似精彩的课堂讨论是否真正起到了育德的作用呢?其实不然。因为我就曾不止一次地看到,在品德课上说要爱惜公物的孩子,每次关教室门时总是用力过猛;刚刚在情境表演中完美表现帮助同学这一角色的孩子,遇到同学向他借文具时,却冷漠地拒绝……为此,我深刻地反思并发现,学生能说理,却不能守理,这种“知行不一”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没有在心底里认同和拥护那些“正确的观点”。
我想,品德课要触动心灵,就需要用大量现实案例来刺激学生的内心感知,需要设计合理的体验活动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而要做到这两点,仅靠现有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教例都已远离了当前时代。
于是,我尝试联系当前热点话题及现实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在一次执教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想想他们的难处》时,教材中原本有一段无臂大学生刘涛自强不息的故事,但我认为,这段文字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情感的渲染成分还不够,倘若能配以影像画面,效果当会更好。因此在教学时,我将此处更换为
“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录像介绍。由于此前孩子们大多对“中国达人秀”有所关注,因此,当播放课件时,很多学生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有的低呼刘伟名字,有的开始小声交流……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由会心一笑:看来,如此整合还真是个“妙招”。接着,我又补充了一段对

丰润爱的德育课程走向整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