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优秀的教育机构多是
曾和几位教育刊物的编辑聊天,其中一位说:“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中国教育领域顶尖企业的创始人中北大人的身影特别多,北大人对教育似乎有某种情结,所以能在这个行业里做出成绩。”其他编辑也点头。
老实说,我有点半信半疑。多年的理科思维训练让我对随即发出的论断都不自觉地戴上一副审慎的眼镜。“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我问。编辑掰起手指:“你看,新东方、好未来、中公――都是北大人创办的。他们在留学、中小学和公务员等教育领域都是领头羊。”
又过了几天,北大校友会的老师发来一张Excel表,赫然在列的是1980~2014年间入学的38位校友,院系各不相同,在北大获得的学位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再到MBA、EMBA都有,相同的是他们是经营颇具规模的教育机构的创业者。
我依然没被彻底说服。好在校友会的老师联系了6位校友采访,他们都是教育机构的大咖,对这个问题应该最有发言权。他们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高思教育创始人须佶成、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红黄蓝创始人史燕来、决胜网创始人阙登峰和东方剑桥第二代掌门人于越。
阙登峰说:“我觉得教育行业里面的顶级公司前100名,北大至少占到1/3以上。”
其他几位不约而同地把认同投给了“北大”和“创业”两个词的关系,
“教育”似乎是北大人涉足的广阔领域之一、“创业”的一个修饰语。
“我觉得北大人并不是只有一条科学家、思想家的出路,更别说去当公务员。我更加希望看到北大创业,现在已经有不少家了。你看,百度李彦宏,我,高德地图的创始人侯军,蓝色光标的创始人赵文权――他们都为国家践行了一些创新。”新东方俞敏洪这样表示。
俞敏洪
谁都没把谁吃掉,但是每一个北大人做的教育机构几乎都在以30%左右的增长率同步成长。
自由诚可贵,包容价更高
俞老师的话引人思考。作为中国民办教育领域的大哥,他走过的桥多,识人无数。的确,北大人应该是天然适合创业的,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孕育创新的基因。鲁迅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人往往引领时代的风气,所以当创业潮来临时,很难想象北大人不“手把红旗涛头立”。
“思想自由”显然和创新创业关系密切,“兼容并包”似乎显得次要一些,但北大创业者身上的这种特质我们在采访中感受颇深,他们不约而同认为,除了勇敢、坚持等品质,包容和隐忍同样至关重要。
当我请老俞对自己最主要的性格做个评价时,他听出我的不解,回答:“不分是非。”我惊讶地重复一遍他的话。“我所谓的‘不分是非’,”他说,“是说那些小的是非。”“只要不涉及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我都是老好人。这是我做人的风格。”
我问:“这种特质对于您创业成功和经营企业有多重要?”“很重要!”这几个字,他说得很郑重。“它的重要性在于,你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人,只要不跨越你心中的道德底线,就可以在你的平台上发挥各种各样的才能。水至清则无鱼嘛。你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是领导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在把控住大局的情况下,让各种人才来为你的事业,或者说为大家共同的事业发展服务。”“我在新东方一直弘扬这样的东西――每个人想要发挥自己才华的时候,我都是鼓励的。所以新东方出了很多奇才。”
老俞的心的确是宽的。有人说,新东方被认为是中国创业以及投资的黄埔军校,当这些能人出来的时候,他们往往希望通过新东方为自己做背书。有些方式是比较积极的,也有比较消极的。老俞则大气回应:“只要他们说新东方,我觉得对新东方就是一种荣耀了,即使是以反新东方的方式这样他们才能进入聚光灯下所有这些,我都把它当作是新东方的骄傲。”
“包容”也是史燕来的自我评价。她说:“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成功。”2001年红黄蓝公司正式组建时,有38个股东。这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众筹,比现在很火的1898咖
阙登峰史燕来
“我觉得教育行业里面的顶级公司前北大人身上有一种自信和骄傲。只要100名,北大至少占到1/3以上。”自信和骄傲在合理的范围内,是能够带动创新的。
啡还要早得多。这些年打着“众筹”旗号的创业项目很多做得并不成功,而红黄蓝早已成为中国幼教行业的一面大旗。用史燕来的话说,
“这么多人,一起握紧拳头,共同合作,力量是很大的。”而这,必定是以核心创始人的包容之心为基础。
要包容的不只是人的脾气秉性,还有利益的分配格局。用李永新的话说,“真正把一个企业做好,人真的要‘好’。”2005、2006那两年,中公教育从北京往全国拓展品牌,最初采用加盟方式。总部和全国加盟商之间的分成方式本来可以采取八二分、七三分或是六四分,总部拿大头,但最后李永新还是拍板坚持五五分。考虑到教学研发、培训师资等的成本,总部的实际利润远远没有代理商高,但在李永新看来,五五分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平等。“那时候我们的代理商一年就挣好几百万,很轻松。事实上,他把我们发展的利润几
为什么优秀的教育机构多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