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是由【宁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汾阳二中历史组李永芬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思路
如何把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习惯;这就要求自己必须充分解放思想,把主要备教材转变为主要被学生,把以讲为主变为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要注意把新课改理念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主干知识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
1、在知识探究环节上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2、在总结反思环节上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使中国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新中国的成立,为这个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发展了经济,然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却并不平坦,20世纪50
—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展示了党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思维引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思维探究: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1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
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思维引领:
1开始时间:1953年
2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思维探究: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哪些
①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现实原因:帝国主义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
③外部原因: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经验;
“一五”计划的重大企业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
为什么会集在东北
首先,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工业基础好;
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
思维引领:
表现: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思维探究: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过渡>: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正确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过渡>: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中共八大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维引领:
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内容:
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人民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评价:
①两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②1959~,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思维探究:
1如何理解评价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试举例哪些现象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如今养了一头猪,肥头大耳壮如牛;我和妹妹骑上它,赶上田间去放牛;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稻粒赶黄豆,黄豆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象山芋,山芋超冬瓜;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得月亮弯了腰;青年干部赛赵云,壮年力气赛武松;少年儿童赛罗成,老年干活似黄忠;干部策划胜诸葛,妇女赛过穆桂英;到处都是新李杜,到处都是新屈原;荷马但丁不稀罕,莎士比亚几千万;
3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
思维引领:
1内容:在农村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成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思维探究:
如何理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
“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
“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思维引领: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
1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2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思维探究:
1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系统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2“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什么损失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合作探究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与教训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第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历程;20年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为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板书设计
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
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探索失误: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
探索时期1956-1966年
结果: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调整:经济好转:1962—1966年
经济遭到全面破坏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文革时期1966-1976年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课后作业思维拓展同步练习
课后研讨
1956至1966年这段历史,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近,五六十岁以上的人都经历过,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亲身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也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去走访一下身边这些老人,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去感受一下当时活生生的历史情境,从中收集一些历史材料进行整理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究;
思路: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可自己确定调查题目,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回事当时的人怎样看待大跃进运动的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在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尝试将评价制度与学习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监督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反思
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李
永
芬
2011年4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