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蝉》教案.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蝉》教案 】是由【碎碎念的折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蝉》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蝉》教案
《蝉》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了解蝉的形状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熟悉。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认真观看发觉现象,并能以实证讨论科学现象。
4、进展动手观看力、操作力量,把握简洁的试验记录方法。
5、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预备:
蝉若干只、蝉的鸣叫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录音机放蝉的鸣叫声,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的叫声?
二、引导幼儿观看蝉。
1、教师出示蝉,引导幼儿争论:蝉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观看:蝉的头上有什么?嘴是什么样子的?背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肚子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蝉的身体是黑褐色的。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背上有两对薄而透亮的翅膀。身体下面有三对足。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4、争论:蝉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争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蝉》教案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马上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其次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顾,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拘束”、“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拘束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其次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叙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最终明白过来了。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沟通: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教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认真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闲适自由拘束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刚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害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预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说,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仔细听,专心记,是怎样一件事。教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刚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认真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举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到达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人都应当一分为二,正确地对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灵、聪慧。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化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害。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拘束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蝉》教案篇3
【教材简介】: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奇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吴王,使他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提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害,考虑问题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英勇精神和机灵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害”的道理。
3、表演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英勇精神和机灵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害”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慧,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设计理念】:
深入钻研教材,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教学目标,细心设计教案,重组课文,落实重点,并围绕教学设计绽开教学活动。重在进展学生语言,注意培育制造力量,训练学生思维,充分表达学生是学习的仆人。课后,对课堂教学过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从而有效改良自身的教学,提高教学力量。
【设计思路】:
由成语沟通引入对课文的学习,继而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重点引导学生品“劝”,感悟人物形象,通过大臣的“劝”与少年的“劝”的比照以及对少年语言行为的品读,体会少年的聪慧,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根底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表演故事,提高力量落实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说成语,导入学习
1、师:同学们,学习到现在,我们已经积存了不少的成语,能说说吗?
2、学生沟通
3、师:在这些成语中,有哪些是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呢?
4、指名答复
5、师: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师板书课题:螳螂捕蝉。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劝”,感悟人物
(一)学习大臣的“劝”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些大臣们却反对,这是为什么?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但假如……)
追问:那么吴王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国呢?(“攻打楚国……取胜的盼望很大。)
3、师:比拟一下,你赞同谁的意见?为什么?(大臣们,他们考虑比拟周全。)
4、师:是啊,但是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吴王怎样?
(“可是吴王固执……谁敢来……处死他!”)
5、指导读好吴王的话:指名读齐读
追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吴王主观、专横、固执、甚至有点凶狠残暴。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故事,品读“劝”

《蝉》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