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
高热惊厥
的处理原则
门诊部谭倩倩
内容
1、小儿高热惊厥的概念及病因
2、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
3、小儿高热惊厥的辅助检查
4、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原则
5、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学习内容
概念
,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惊厥称“小儿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俗称抽风。
背景知识
一、病因
小儿惊厥的病因从按感染的有无的角度来分,可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1、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1)颅内疾病 1)病毒感染 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2)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3)真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
4)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血吸虫病、弓形虫病等。
(2)颅外疾病 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①颅内疾病 1)颅脑损伤如产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2)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症。3)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4)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5)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②颅外疾病 1)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2)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等。3)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热性惊厥的类型
简单型
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6岁以后罕见,预后好。
在同一疾病过程中,大多只发作一次,很少发作两次。
-40度时出现惊厥
全身性发作,次数少、时间短、恢复快,一般持续数秒至几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惊厥停止后神志恢复
复杂型
多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预后差
在同一次疾病过程中(24小时内)惊厥发作1次以上
低热时也可出现惊厥
全身性惊厥持续时间多在15分钟以上,惊厥停止后清醒慢。
临床表现
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
典型表现
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
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为惊厥的危重型。由于惊厥时间过长可引起高热、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脑疝。
主要特点
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小儿。
多在体温骤升时(-40度或更高)发作。
发作呈全身性、次数少、持续时间短。
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
退热后1周脑电图正常。家族有高热惊厥史。
辅助检查
1、血、尿、便粪常规,血白细胞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夏季高热惊厥,中毒症状重者应用冷盐水灌肠取大便检查。
2、血液生化检查血糖、血钙、血镁、血钠、尿素氮及肌酐等测定。
3、疑有颅内感染时应做脑脊液检查。
4、头颅X线平片,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等可协助诊断脑肿瘤及脑血管疾病,必要时做头颅CT扫描。
5、心电图与脑电图检查。
6、其他检查。
小儿高热惊厥处理原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