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七年级名著导读-湘行散记课件.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七年级名著导读-湘行散记课件 】是由【ogthps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年级名著导读-湘行散记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922年,20岁的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
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3年返京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公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
30年代,沈从文的创作走向成熟,先后发表了20多篇小说、散文和文论集,如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短篇小说集《月下小景》《虎雏》《八骏图》等,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他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凭一颗诚心,用最明净的文字缔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也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物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1934年1月,沈从文因母亲生病回乡探望,行前向夫人张兆和许约,每天给她写信报告沿途见闻,写信数十封,并附有插画,返京后整理成散文多篇,陆续发表在报刊上。
《湘行散记》在沈从文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作为一本真实记录返乡见闻的散文集,作者直面故乡,在对故乡人事风景留恋赞叹的同时,更流露出作者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对湘西人精神状态的叹惋,以及作者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篇文章记录了沈从文一个充满“野味”的友人。他有着浑话詈骂的说话方式,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辞典;他爱收藏字画,能鉴别一二;他称呼沈从文为“牯子老弟”,也在不经意间夸耀他“文章魁首”。文章中的朋友讲着最不中听的话,但有着最中肯的情谊,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桃源与沅州》:这篇文章篇幅不算太长,但是内容包罗万象。从桃源的总体印象,具体到桃源的特产、生意往来、交通工具,以及人们的生存现状和人生奋斗的过程,再讲到桃源的花草,最后到桃源人的精神气质等等,有详有略,作者尽可能地在简洁的语言里包容了丰富的内容,让人们充分地了解桃源的风土人情。
《鸭窠围的夜》:文章记写了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文章描绘了作者坐船经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时所见的风物和所怀的心境。作者夹叙夹议,不时地透露出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除了有关沅陵地方特征的一般介绍外,主要有三方面内容:长滩船只遇险、一位拉纤老人的固执倔强、河边村寨的声音和影像。其中,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定人物的特写,也有村寨风情的写意,且无论叙事写景,都虚实相间。然而,行文虽富有变化,却只是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所叙人事,也不过是沅水流域司空见惯的人生悲欢。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文章写的是水手牛保的故事。牛保因与吊脚楼上的多情女子缠绵,一再延误启程,同伴由催促至辱骂,这让“我”对牛保充满了好奇。机缘凑巧,牛保回船时从“我”船边经过,“我”冒昧地招呼他,他竟笑着举起满满当当的棕衣口袋要请我吃核桃,且告诉“我”从吊脚楼得来的那口袋里还有栗子、干鱼等许多好吃的。为感谢牛保赠予的核桃,“我”回馈他四个烟台大苹果。没想到牛保拿着那四个苹果飞奔而去,又上了吊脚楼,导致他的同伴那天骂哑了嗓子……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我们”在船上漂泊了十二天,在这十二天的相处中,“我”了解到水手的工资极低。“我”请他们喝酒,给拦头的水手钱,让他上岸去,结果他却给“我”买回了橘子,体现了人性的善良。还写了码头从繁荣到衰败的历程,突出了社会经济的萧条与人们生活的贫困。文章结尾提出了问题,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箱子岩》:文章生动地记叙了作者15年间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及感受,它以湘西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对政治、经济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联系,从一个侧面去把握湘西人民的生命形式。

七年级名著导读-湘行散记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gthpsa
  • 文件大小10.48 MB
  • 时间2022-10-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