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矗 FLOWC&S
自然诗歌的生态思考:沉默的人与
有声的自然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比较
明晓东
1 居陋室,却心存满足,因为“虚室有余闲”。中国有句成语“返璞归真”,
俄勒冈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梅恩斯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倡导者也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境界,认为追求单纯质朴的生活是人类的本性。
和呼吁者,他曾著书《绿色的愤怒》并在《洛杉矶时报》和《狂野的地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少人能够抵御高官厚禄的诱惑。陶渊明写道他“误
球》等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文章,警示人们环境问题的严峻,唤起人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而他“性奉爱丘山”。最终他放弃了为官生
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他曾深入研究了文学作涯,开始了他在南山下的隐居生活。在退隐期间,陶渊明写下了被后
品中的生态意识问题。他的文章《自然与沉默》更是被收录在了著名人传唱的田园诗《饮酒》:
的生态批评理论前沿著作《生态读本》之中,成为生态批评运用于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学批评的一篇力作。他在这篇文章中批评在西方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问君何能而,心远地自偏。
自然如此沉默以至于它已经从有灵的个体转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从一个有价值的主体变成了一个无言的客体。这篇论文包含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作者对文学作品中是否具有生态意识的独到见解,同时这一见解也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为我们评价文学作品的生态意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在有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和谐的山色与归巢的鸟儿实际上:饱
态意识取向的作品中自然不应该只是无灵魂、无力量、无意识的沉默含了诗人间归自然,发现人生真谛后的宁静心情。“此中有真意,欲
的客体:同样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类也不应当是唯一有话语权的物种。辩已忘言。”然而这自然景观却使诗人无语。虽然其中蕴涵的“真意”
如果我们将这一视角运用到诗歌的解读上,我们会发现,中国田园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但却通过引领读者进入他所描写的佳境来
派诗人陶渊明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都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让读者自己去冥想并发现其中的奥秘。诗中虽然说到“欲辩已忘占”,
这一境界,因为在陶渊明的自然诗歌中,自然拥有了使人类沉默的力实际上诗人并/,而是他刻意约束自己不要在
量,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被赋予了人类的语言与情感,因此此多言。诗人对这一自然情景的反应就是拒绝对它多加评说,拒绝
变得不再被动和沉默,而是活跃而有声的。因此,以梅恩斯的生态批进一步的干涉行为,。这种结尾是
评视角来重新赏析两位诗人的作品时我们不难发现两位诗人的作品 A
中蕴涵着发人深省的生态意识。种否定,哪怕这种干涉只是语言和情感上的。这一‘句“欲辩已忘言”
被认为是达到了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2 ?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田园诗歌的创始人,他在田园诗歌创作上多两方学者对这一颇具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概念给予了较准确的诠
的成就后人无人能敌。四十一岁时,因厌恶官场丑态,他放弃官职退释。例如著名哲学家在他的论著《儒学的核心:认真的生活与
隐到乡下以种田为生。正如对中国诗歌颇有见地的英属哥伦比亚大(
学教授史蒂芬·欧文曾经评断的那样,“作
自然诗歌的生态思考沉默的人与有声的自然——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