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第五章-陶艺装饰 】是由【Alone-丁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五章-陶艺装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五章-陶艺装饰
-96-
-96-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熔融在陶瓷制品表面上一层很薄的均匀的接近玻璃的物质,就像一层保护衣一样附着在坯体的表面。釉的成分主要是石英,另外还添加钾、钠、钙等助溶剂降低石英的溶点,还要添加氧,增加釉的黏性,减少釉的流动性。
二、釉的分类
(一)按釉料内熔剂的主要成分来分类,如土釉、食盐釉、石灰釉、硼釉、长石釉、铅釉、滑石釉、锂质釉等等;
(二)按烧成温度来分类,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或难熔釉、易熔釉),高、低温分水岭一般以1250℃为界线,也有把1150—1250℃成熟的釉称之为中温釉的。
(三)按照釉的制造方法来分类,可分为生釉和熔块釉。生釉也叫生料釉,采用土石类以及其他不溶于水的原料配成,只要粉碎,混合均匀就行,不必经过烧制熔块的过程,工艺简便;而熔块釉指原料中有一部分可溶性或含有毒性,为减少其溶出量,应将一部分或全部烧制成玻璃体的熔块,变成不溶与水的硼酸盐和硅酸盐,再制成釉子使用。
(四)按照釉子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有光釉、无光釉、色釉、无色釉、结晶釉、砂金釉、碎纹釉等。
(五)因历史习惯或地名形成的称呼:如均红釉、宜均釉、广均釉、天日釉、唐三彩釉、珐琅釉等等。
三、施釉装饰
(一)素烧
素烧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坯胎较为坚牢,施釉时破损率减少。二是素烧后,坯体上会留下许多毛细孔,较易吸釉,附上的釉色不易脱落。
(二)施釉
(画釉):作品小,用釉量少而使用该方法。用毛笔蘸满釉色,涂在坯体上。素烧后的坯体吸水性强,要力求均匀,可涂2-3层。
-96-
:将作品直接浸在釉里,时间越长釉越厚,根据需要自己掌握。
:作品较大无法浸泡时,就将釉淋上去,可利用转盘,边淋边转,淋不到的地方可用涂釉法。
:用压缩机枪将液体釉色经过高压扩散成雾状,喷洒在坯体上,可以喷得非常均匀,喷完务必将底部用脱脂棉蘸水擦拭干净。以免烧瓷时釉与底板黏接(见图5-1-1)。
图5-1-1
第二节釉料装饰技法
一、釉上彩的工艺特点
釉上彩装饰的品种较多,有新彩、粉彩、斗彩等。釉上彩的色彩较鲜艳,饱和度高,在烧制后可获得丰富的色彩效果,它的主要特点可以像绘画那样任意涂画,也不会因烧烤后色料挥发而变色。然后再入电窑低温(大约750—850°C)烧成。而一般陶瓷的釉上彩只用于“新彩”装饰,其他的粉彩、古彩等装饰很难用到,因此,这里只作关于“新彩”装饰方面的介绍。
(一)新彩装饰技法
明清时期新彩颜料主要从国外进口,因而新彩又称“洋彩”。现代的陶瓷常用新彩在烧制好的作品上进行装饰,其装饰手法大致可分为勾勒、平涂、渲染、
-98-
流滴、写意、剔刮等,而这些装饰方法又可在一件作品中同时交换使用。
:一般用于纹样的装饰线条,图形的外轮廓勾勒或工笔画中的白描等。
:用毛笔蘸上新彩颜料,用平涂的方法绘制纹样。同时可结合海绵、棉花等柔软材料轻轻在所画的色料上沾出平整和均匀的效果。
:用毛笔蘸上新彩颜料,似工笔画那样进行深浅浓淡的渲染,同时结合海绵、棉花等柔软材料沾出所需的渲染效果。
:在新彩颜料中渗入较多的稀释剂,画制较为随意的纹样,并充分利用已烧制好的作品表面“釉”的光滑和不吸油的特点,使色料向下的流动形成自然的纹理效果。
:此方法主要用于在陶瓷的表面绘制国画或装饰画的写意效果,需根据所画的图样选择用笔,采用国画中的写意技巧法描或画,并依靠海绵、棉花等柔软材料沾出所需的深浅浓淡效果。
:在所画的新彩颜料未干前,选用细竹签,细木条,橡皮等工具在色料表面剔刮,用剔刮掉的部分露出作品底面,形成自然和生动的纹理效果。
(二)新彩装饰的过程
新彩装饰的勾勒平涂、渲染、写意等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在一件作品上同时交换使用,还可以根据画面需要任意描绘和借助稀释剂的流淌产生效果,同时还可以选用海绵、纸团或其他有肌理的材料蘸上色料任意印压,甚至用橡胶皮刮削,用于指按、印、点、捺等手法综合进行装饰。以下介绍的新彩装饰的过程只是装饰方法的一部分,作为了解和借鉴是很有帮助的。
。
。
。
。
。
。
。
-98-
。
。
。
。
。
。
,达到理想效果。
(三)新彩装饰的注意点
,如过厚在烧成后色料易开裂或脱落。
,稀释料不宜渗加过多,过多在烧烤后色彩易淡浅。
,可反复作色多次烧成。
,渗合后会使多色吃掉少色。
二、现代陶瓷的釉下彩装饰
釉下彩装饰主要采用高温成色的金属氧化物配制的釉下彩料,在未烧的作品坯胎上绘制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明釉,采用还原焰气氛,经1310℃左右的高温一次性烧成,因绘制的彩色纹样在透明釉下,故称为“釉下彩”装饰。
(一)釉下彩的工艺特点
釉下装饰经高温烧制后,色料渗透于坯体中,同时又被表面的透明釉所覆盖,使色料与坯体浑然一体,其色彩鲜艳而不浮躁,它经久耐磨,能永远保持较好的光泽及颜色的清晰度。釉下装饰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铁锈花、釉下五彩等,一般陶瓷的釉下装饰只用于“青花”,其他的铁锈花、釉下五彩等均与此方法相同。因此,在本章中只作关于“青花”装饰方面的介绍。
(二)青花装饰的绘制方法
在青花装饰之前,须将青花色料分为“一水”(浓)。“二水”(中)和“三水”(浓)不同的浓淡,在绘制的纹样中可根据画面要求选择一水、二水或三水,以增加画面的层次。首先在陶瓷生坯上用铅笔或浅墨汁勾画出纹样,然后用“一水”青花料勾勒纹样的外形或结构,接着分别用“二水”或“三水”采用分水的方法渲染出纹样中的深浅关系直至青花绘制完毕。最后可根据纹样效果,可选用细竹签或刻刀在已画好的纹样中剔刮出细小的线条,以增加画面的精细感,最后表面施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
-100-
(三)青花装饰的注意点
,绘制纹样时须迅速和流畅,尽量做到一气呵成。
,过厚高温下易起泡。
,笔尖尽量不接触坯体,否则烧造后留有笔迹。
第三节坯体上装饰
坯体装饰与成型工艺结合非常紧密,从工艺的程序和特征上讲,坯体装饰过程是在
成型完成之后所进行的。坯体装饰主要有刻、划、剔、贴、塑、印这六种工艺方式,它们具有共同的工艺规律,体现在能很好的控制坯体的干与湿的程度,以及坯体干湿度与强度的关系,避免因为装饰而破环造型形态,这些是坯体装饰中的基本因素。坯干与湿的程度不同,刻、划、剔的装饰效果也不一样,但均能呈现出丰富的装饰形式。而对于贴、塑、印三种工艺,就必须把握坯体干与湿的最佳时机进行装饰,否则会出现工艺上的问题,同时对坯体的厚与薄,坯体泥料的粗与细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在陶艺表面装饰中对刻、划、剔装饰应做减法,而贴和塑装饰则应作加法。因此,贴和塑使用的泥应该与坯料性质一样或就是同一类,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泥料的不同干燥或烧成收缩引起的开裂和剥脱。
一、刻画装饰
刻画是陶艺最常见的装饰方法,装饰形式简练,线条灵活多变,具有朴素大方,纹样清晰剔透的艺术风格。刻画是指在成型后潮湿的坯体上用尖状单面有锋的刻刀刻出纹样。
(一)刻画装饰的工艺特点
刻画装饰一般选用斜面刻刀,熟练地利用手的技巧在未烧制的坯体表面,采用“半刀泥、剔、刮”等手法,将作品表面刻画出凹下去的纹样,显现出线条流畅而生动,含蓄而优雅的效果。
(二)刻画装饰的技法
-100-
在未烧制的作品表面用软铅笔或浅墨汁轻轻勾勒出纹样,然后在坯体表面喷或刷一层清水,以便于刻画,选用斜面刻刀,采用半插刀的方法刻画主要纹样,然后再用小斜面刻刀将纹样中的结构和层次细致刻画,刻画完成后晾干烧制而成,基本步骤如下:
(见图5-3-1)。
(见图5-3-2)。
,刻出纹样(见图5-3-3)。
,得到最终成品(见图5-3-4)。
图5-3-1图5-3-2
图5-3-3
-101-
图5-3-4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品
(三)刻画装饰的特点
、刻深,体现整体效果。
、刻浅,呈现细致的工艺美感。
,呈现漂亮的刀痕迹。
。
二、陶的剔划装饰
现代陶瓷上的剔划装饰主要是借鉴传统的“剔花”手法,传统的剔划纹样主要装饰在器皿上,剔划一些花草鱼虫或吉祥图案之类的纹样。而现在的剔划较多装饰一些适合作品造型的现代纹饰,它适合当今时代审美的特征。
(一)剔划装饰的工艺特点
剔划有“剔地留花”和“剔花留地”两种装饰手法,这两种剔划方法完全一样,然而所显现出来的装饰效果却有所不同。“剔地留花”是剔掉空间留出纹样,“剔花留地”是剔掉纹样留出空间。凡剔掉色釉的部分显现坯体颜色形成纹样,似装饰性较强的黑白画效果。
(二)剔划装饰的技法
首先在作品的生坯表面喷或刷一层清水,然后喷或浸一层不流动并与坯体颜色区别较大的底釉。将设计好的纹样用剔刀、刻刀或其他工具剔掉纹样,再用陶
-103-
第五章-陶艺装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