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ugural Address of the US Presidents
by
一、演说背景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中得到了肯尼迪家族的支
持, 被视为是可以继承肯尼迪政治遗产的“年轻
人”。巧合的是, 奥巴马生于肯尼迪就任总统的
1961年。奥巴马与肯尼迪确有几分相似, 两人的
祖辈都具有移民背景: 肯尼迪的祖父移民自爱尔
兰, 而奥巴马的父亲来自于非洲肯尼亚。他们的父
辈都曾经历初到美国时的不公正待遇, 激发了他们
努力奋斗的决心和意志。两人都毕业于哈佛大学,
都是参议员出身, 都因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精彩发言而一夜走红。也都写过畅销书: 肯尼迪在
1956年出版的《勇敢者的画像》, 被译成了几十种
文字, 并为他赢得了普利策传记文学奖; 时隔50
年后全面阐述奥巴马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的《无
畏的希望: 重申美国梦》, 也为民主党和他本人赢
得了广大选民。
1961年1月21日肯尼迪就任总统时, 美国国
内正处于战后第四次经济危机, 民权运动高涨; 国
际上, 苏联的咄咄逼人、西欧和日本的迅速发展、
亚非拉的崛起, 都使美国的全球扩张受挫。于是,
肯尼迪在大选中就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 倡
导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各个领域
开拓新天地; 加上他年轻气盛、身世显赫, 美国人
纷纷投票支持他。而奥巴马在竞选中以“变革”
为主题, 强调结束伊拉克战争、实现能源自给、停
止减税政策和普及医疗保险等, 并承诺实现党派团
结、在国际上重建同盟关系、恢复美国领导地位。
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主题和目的, 就是唤醒人民的信
心、决心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 共同渡过美国现在
面临的经济危机难关。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和第44任总统奥巴马
都是美国历史上较为年轻的当选总统。
他们都有着法学的教育背景, 擅长公共演讲; 他们借助当时的科技媒体发表就职演说, 影响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当年, 肯尼迪之所以能够战胜尼克松, 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广播电视的力量, 而今奥巴马战胜麦凯恩, 则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对美国人产生很
大的感召力, 从而获得广大选民的支持。
二、演说内容
在演说中, 两位总统都提到先辈的忍辱负重,
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用先辈的经历说话, 既表明
了该政府建立在各届政府执政理念基础上的合法性
和形象, 也是政治上的煽情, 起到了更大的鼓舞
作用。
美国人有着浓重的领袖情结, 即使面临巨大的
危机, 美国人依然看重世界的领袖地位。
两位总统都欲平衡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在为
富人阶层谋利益的同时, 针对中下层民众减税, 加
大公共开支, 加强医疗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等。
肯尼迪号召“建立一个把东西南北联在一起的伟大的全球
联盟来对付这些敌人, 以确保人类享有更为富有成
效的生活”; 而奥巴马在演讲中说, “对于每个追
求和平和自尊的国家和个人而言, 美国都是朋友,
我们愿意再次领导大家踏上追寻之旅。”力主在维
护美国霸主地位的同时, 使世界格局发生一些
变化。
肯尼迪相信, 如果什么事物有足够的力量去感动人民, 并且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就可以离人民的心更
近一些。而奥巴马在演说中强调“偏袒富人的国
家无法长久”, 与肯尼迪的“一个自由社会如若不
能帮助众多的穷人, 也就无法保全少数的富人”,
具有相同的含义。
肯尼迪通过较为特殊的结构聚焦“自由”
(1 iberty) 这一全体国民乃至整个世界都熟知和关
注的话题, 表达了确保自由的存在和自由胜利的勇
气和决心。
三、演说策略-----修辞手段。
两位总统在演说中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复数使
用。一方面, 这样的演说使听众感到亲切, 容易赢
得支持; 另一方面, 可以唤起一种团体意识, 使演
说具有很强的煽动性。为了使就职演说充分体现它
所负载的美国历史与文化含义, 给听众留下深刻印
象, 他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段。
1. 排比parallelism。排比是指用结构相似、语
气一致、关系并列的一组语句, 接连表达几个相关
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排比演讲, 可使演讲产
生感人肺腑、振奋人心的威力; 可使演讲的气势如
同磅礴的江水, 汹涌向前; 可使人感情奔放四溢、
豪情万丈。肯尼迪的演讲中在如何处理“两大强
大阵营”的关系问题上, 运用了结构相同的四个
短语“让双方⋯⋯”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通过
排比, 既使得他对这些团体的承诺划分出层次, 也
与对敌对国家的要求显示出差异, 展示其政策的区
别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奥巴马在缅怀先辈时接连用
了三个“为了我们⋯⋯忍辱负重, 辛勤耕作, 乃
至征战、牺牲⋯⋯”排比句的使用可谓是别具匠
心, 使整篇文章布局合理, 层次分明, 加强语气。
这种结构方法是极讲究的, 既能全面深刻地表达主
旨, 体现出层次和分寸
美国总统就职演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