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走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误区.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走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误区 】是由【broz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走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误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走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误区》 
 
赵永才 
【内容提要】书籍素有“精神食粮”之称,人的肉体需要营养补给,可以维持安康,同样,精神方面,也需要时时藉读书去补给营养,以维持精神的安康。可见,“亲子悦读"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儿童六岁到十二岁是阅读的丰沛期,虽然很多家长已经非常重视“亲子悦读",然而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关 键 词】 亲子悦读   悦读观   指导方法   悦读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朗读手册》上也有这样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许多名人在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 “亲子悦读”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如今正是提倡家庭亲子悦读的好时机。虽然,我们在推动家庭亲子阅读活动时,即使遭遇到一些障碍,也不应该退却。如今,既是老师,又是家长的我,想就自己在理论的过程中出现的彷徨、喜悦和大家共勉,让有兴趣的人士及学者专家、家庭能加以重视,进而去推动活动,提升阅读风气。 
  
一、对“亲子阅读"观的认识-—如同雾里看花 (一)对培养“亲子阅读"的意义理解不正确。 
根据有关“儿童阅读”的研究发现:儿童六岁到十二岁是阅读的丰沛期,他们就像一块海绵,遇水即吸;不限题材,不拘类别,但凡新颖的、有趣的,他们都喜欢,特别是可以表现人生种种考验的故事,更可以满足他们。 
调查发现,70%以上的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阅读的根本涵义和真正价值未能正确把握和理解,“阅读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是有好处的”,但是却很少意识到阅读对孩子情感的开展、习惯的养成、才能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甚至有些一年级学生的父母将孩子阅读简单地等同于识字,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机械地认字上,功利性地追求识字率,片面地把孩子推向知识性、学习性的“工具式阅读”,而无视了对孩子整体阅读才能、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其实,凭着这些年理论,我收获了许多,亲子悦读可以培养和加强孩子的学 习才能,进步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孩子的语言才能,增加孩子词汇量,为今后孩子的写作打下根底;有利于孩子记忆力的发育和分析问题才能的进步;亲子阅读过程其实是父母和孩子情感交流过程,因此,亲子阅读除了以上作用,还能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充分感受母爱和爱,此外,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二)对“亲子阅读”理解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11%的家长认为亲子共读只适用于幼儿,等到孩子上学了、会自己认字念书了,就应该让孩子独立阅读,否那么会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所以大部分家长在自己孩子上幼儿园时比较关注亲子阅读,一旦孩子上了小学,亲子阅读的热情和参和意识就逐渐消失或荡然无存。 
1、“亲子阅读"只是女人的事情。 
调查显示,目前我校接近九成的家庭由妈妈负责为孩子选书,而在进展亲子阅读活动的家庭中,也是近九成主要由妈妈担负为孩子读书的任务。孩子从幼儿园接触到的全是女老师。上了小学,大部分语文老师也都是女性。也就是说,在孩子出世后至少八九年里,几乎全是女性统领着他们的阅读世界。所以在很多人(包括许多家庭)看来,阅读就是女人的事情. 
于是,在亲子共读活动中,我一方面发动爸爸们尽可能多地参和亲子阅读。因为亲子阅读是一种爱的传递活动,具有情感性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为激发孩子爸爸的参和热情,我们在每学期一次的“书香家庭”评比中,附上了这样的一个条件:爸爸必须参和亲子阅读活动,必须和孩子共同读完一本书(字数约为1万字)。 
2、父母缺乏“以身作那么”的观念 
儿童喜欢模拟,且模拟的往往是大人,培养子女的阅读兴趣,可从树立良好的典范。开场,父母本身喜欢阅读,暇时一卷在手,陶醉其中,子女便在耳濡目染中,油然对书本产生一种喜欢的心情。假设父母自己对阅读毫无兴趣,一年之内难得摸上几回书本,那么会造成孩子也不喜欢书本。 
  
二、缺乏科学的指导观——蜻蜓点水 
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对孩子的开展是很有必要的,但除了少数家庭外,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阅读指导收效甚微。,许多家庭的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父母行为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情绪好时陪孩子看看书;不快乐、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在详细的指导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阅读才能的开展特点认识不够,没有考虑到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承受方式和承受特点,不能针对性开展指导,也无法有效调动孩子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进步阅读的质量。有些低年级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图书时,仅仅只是照着书上的文字往下念,根本不去关注那些和文字相匹配的画面,。 
(一)无视孩子悦读兴趣的培养 
 

大家都知道:假设要保证一件事情成功,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先让他对其产生兴趣;当然,希望孩子能对于阅读有所兴趣,,耐心鼓励,定能产生效果,而如今就有很多家长强迫儿童去阅读。 
1、练习式的阅读。有些家长以为孩子不愿看书,就干脆让孩子做阅读训练,他们认为,既然孩子要把阅读段落后面的练习做完,: 
这些鹅,红嘴巴,高额头,浑身雪白。它们一看见我,就伸长了脖子,边叫边点头“问好”,我很喜欢跟它们玩。 
1、短文有     句话,用“/“标出来。 
2、写出表示颜色的词。 
3、“我很喜欢跟它们玩”,它们指。 4、找出描写鹅的动作的词。 
5、用“——”画出描写鹅的样子的句子. 
通俗、简短、适宜刚学完拼音的一年级孩子的一篇阅读文章,因为后面的"练一练,变得索然寡味了。阅读即成为一种痛苦的经历,是惩罚而不是享受,和兴趣成长的过程背道而驰,致使儿童产生对抗的心理,最后对阅读非但不感兴趣,且恨之入骨,看了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收益。 
2、填鸭式的悦读。曾经班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家长给他买的课外书在书房里堆得像一座小山,什么经典、美文、时论、诗歌,应有尽有,,不分青红皂白,只要一有空,也不管地方在哪里,就要求孩子去阅读,直读到夜半钟声响起,家长才让孩子鸣金收兵。呜呼,这样的读书跟我们小时候钻进被窝,拿着手电筒看书到三更,那种乐趣就大相径庭了。 
3、张冠李戴的悦读。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初中生,语文成绩列全班最后,作文错字连篇,不爱阅读,每天放学就在家中看动画中。开场,大人以为是阅读障碍,可在阅读诊断中,,他的问题出在阅读兴趣上。他只读和军事有关的文献,只要是战争方面的文章和小说,他都能快速阅读,,他就非常无能了,他不会分析段落大意,不知课文中人物的简单的分析,对语法也不理解。原来,他对战争读物感兴趣,使他积累了许多和此有关的词汇,所以,越读得多,他就有才能,越有才能,就越有兴趣,导致他只会读和战争有关的书籍,而不能读别的东西。 
家长应当培养儿童广泛的阅读兴趣,不要让孩子任意开展,在孩子开场阅读的 
时候,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要关心孩子读什么书,及时纠正孩子的片面的阅读兴趣. 
(二)无视理解,而过于强调朗读 
有的老师在教阅读时,过于侧重对发音和对字形的识别,对阅读是一个理解过程重视不够,所以把儿童培养成只重视朗读,而不重视理解的人。我们学校有
 

一个儿童在全县朗读比赛中得第三名,但在阅读理解测验中名落孙山,原来,她的阅读方法有严重缺陷。他过于在乎对字面发音的准确性,不去试图理解句子所代表的意义,所以读后对内容理解不深,不能动用阅读来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无视孩子对文字最初的感受 有个家长曾经这样苦闷的告诉我: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其他的方面。其实,在生活中,她是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懂得和周围各种各类的人交流,能机智准确地答复常常给别人留下深化的印象„„ 我大方地跟她分享了其中的经历:我说自己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是不让她看书的:听故事就一心一意地听。而在孩子自己看书的时候,,有很强的想象力,就让他自由地发挥吧!应试教育本来就会大大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家长可不能再推波助澜啊! 
让孩子原封不动把故事复述出来,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才能和想象才能的大忌,孩子听熟故事后,应该鼓励他讲,他把根本意思讲下来就够了,鼓励他在学过的故事的框架上去编,编得越离奇越好。 
(四)无视“持续默读”,而太侧重大声朗读 
“大声为孩子读书,就是为孩子念书,读出声音来”。有些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天至少5—10分钟。持续默读,就是在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确定为默读时间,家庭的全体成员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报纸、杂志,安静地享受阅读,每天至少5-1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不提问、不讨论,不监视孩子的行为,也不要求做任何读书记录或写读后感。如有可能,这种活动最好一直坚持下去。以前我一直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结果孩子虽然喜欢看书,但不是自己看,而是和妈妈一起看,要妈妈读,孩子也不会自己编故事讲故事。如今才知道这第二种方法的重要,第一种方法只能让孩子喜欢阅读,第二种方法让孩子自己阅读,自己去观察去考虑,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这才能到达阅读的真正目的. 
(五)无视阅读的持久性 
许多家庭的指导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父母行为的情绪化现象严重,兴致高、情绪好时陪孩子看看书;不快乐、没兴致时就不理睬孩子的要求。记住一定要坚持,父母不要终止孩子每天的朗读活动。 
  
三、欠缺温馨宁静的阅读气氛 
在调查中发我们发现,有不少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书房,家长在终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图书供孩子阅读、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宜孩子阅读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或困惑。 
(一)没有属于孩子的空间   现今的家庭,经常愿意花费大笔的金钱去装璜亮丽的客厅、舒适豪华的卧房,却舍不得花心思布置实用的书房,致使孩子无法拥有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孟
 5 
母三迁”就是在于孟母要为孟子找到适宜读书的环境,终于让孟子得以成为饱读诗书、名扬后世的圣哲。因此,倘假设一个家庭无法提供温馨宁静的读书环境,却要求做好完善的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这是一件“缘木求鱼"的事情. 
(二)缺乏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 
阅读兴趣不能在书本的「真空」状态中养成,国内一般家庭通常无法购置各式各样的书刊,又不知道可向图书馆借阅或和邻居朋友们交换传阅,以弥补家里书刊之缺乏。不少家长在为孩子准备阅读材料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70%以上的家长只是凭自己的爱好和判断为孩子选书,较少考虑到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且在为孩子选择图书时更多地是从智力开发的需要考虑,范围较窄. 
呼吁家庭中尽可能地为孩子设立一个独立的空间,没有独立的房间,单一定要有属于孩子的一片天空,哪怕一个角落也好,选书的时候要有选择性,也不能以下子买好多书,每次逛书店买一本或两本,没星期逛一次书店,也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 
老师们,家长们“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到达这种境界,我们的孩子离成功还会远吗?

走出家庭亲子阅读的误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