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传统美德面面观 】是由【zhuwo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传统美德面面观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传统美徳面面观
老四平中学曹玉双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天下”四个方面。
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论语》最经典的解释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大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一个有德之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最完美的概括。要达到“治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修身”,则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香港也好,他们的学校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绝不是应景之举,他们是有眼光的。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中华伦理的“五常”,儒家倡导“仁、义、礼、信'旨在修德。走进《论语》,你会发现,修德之道无处不在。如“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论语》还告诫我们,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宽、信、敏、惠),乃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正确态度和“举一隅”而“三隅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更阐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说过,即使'诵诗三百”,不能用于实践(“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又有何用(“虽多,亦奚以为”)?所以他主张读书人要做“躬行君子”。他还教导读书人,知识面不要狭窄,要广博,提出“游于艺”(就是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由此可以看出,《论语》对修身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遵循着这么一条古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师生,当“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4]。
齐家
意为“治家”语出《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主旨〕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
古时候的管理者,希望世人都能够自省自律、有所不为,成为不肯做坏事的恶人,一定会先从国家着手,设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会先从自己做起,用心改变自己的态度习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会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要端正心思,一定会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求心意诚实,一定会先使自己认识明确。希望获得明确的认识,一定会先用心运用自己的聪明智能,认真地穷究物理。
今日大家十分重视知识,应该进一步明白智能高的人,知识才能够运用得恰当,所以知识愈多愈好。智能低的人,不能够合理运用知识,就算拥有丰富的知识,也不过是两脚书橱。有时候运用错了,反而危害人群世界,所以知识愈多愈不好。大学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格物致知,可以获得外来的知识。获得这些外来知识之后,必须发挥内在的诚。因为中庸说过:『不诚无物。』缺乏诚意,则一切事物都变成虚伪。虚伪的时候,所学得的知识,便不能够妥善加以运用,也将成为无所得。一旦无所得,便不能说有什么德行。所以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必须从以德治国着手,在自己的国家,施行德政。要施行德政于国家,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都能够以德相处。要族人和睦共存,必须先把自己的德行修治良好。要求自己的品德良好,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一定要先自爱。使自己充满了诚意,然后以外来的知识,回过头来,指导自己的感情。这样一方面以良心判断知识,一方面以理智指导感情,双方面配合。“合内外之道”,才能够真正地明明德。
治载的一篇文章,见于《管子》第四十八篇。
[1-2]
《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大约成书于战国
(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平天下
理学的基本纲领的最后一条。
《礼记大学》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天下”即来源于此。一般可解释为“平定天下”。又有人认为,“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未。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总结
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人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你做到了多少?
传统美德面面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