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历年必考解剖知识点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历年必考解剖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颈动脉三角的内容物P32局解
颈动脉三角的内容物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舌下神经、迷走神经。其中,颈总动脉又分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甲状腺的血供。P32~33局解
甲状腺的血供: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的静脉。
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行下前下方。由甲状腺侧叶上极进入甲状腺。
甲状腺下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经颈动脉鞘的后方,潜入甲状腺侧叶的后面,多以两条分支入腺实质。
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6%~13%。起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沿气管颈部前面上升,进入甲状腺峡。
甲状腺的静脉:汇集成甲状腺上、中、下3对静脉。甲状腺上动脉从腺的上极离开,伴随同名动脉,注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中静脉起自腺侧叶外侧缘的中部,短而粗,直接注入颈内静脉,此静脉可缺如;甲状腺下静脉起自腺侧叶外侧缘的中部,汇入头臂静脉。
颈丛的皮支。P35局解
颈丛的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颈深筋膜浅层,进入浅筋膜,在颈阔肌的深面分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和锁骨上神经,分布于头、颈、胸前上部及肩部的皮肤。
斜角肌间隙的构成及内容物。P39局解
斜角肌间隙的构成: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及第1肋骨上面(斜角肌结节之后)围成。
斜角肌间隙内容物:锁骨下动脉第2段及臂丛的根和干。
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分支。P39局解
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分支: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
椎动脉:在椎动脉三角内,于胸膜顶的前方起自锁骨下动脉的上壁,上行至三角的尖部,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
胸廓内动脉:于胸膜顶的前方,与椎动脉相对应,起自锁骨下动脉的下壁,在锁骨下静脉后方入胸腔,沿胸骨两旁贴胸壁下行。
甲状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的上壁,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升,分为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
肋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或第2段的后壁。经胸膜顶的上方,向后行至第1肋颈处,分为颈深动脉和肋间最上动脉。
臂丛的组成。P40系解P362
臂丛由第5~8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组成。
在斜角肌间隙内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下方,并向外下方斜行进入颈外侧区下部。在此处,由第5~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第7颈神经前支移行成中干,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合成下干。在锁骨中点处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下方,臂丛各干又各自分为前后两股,经锁骨后方进入腋腔。各股再组合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有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胸长神经。
后纵膈的内容。P143局解
后纵膈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部的大部分、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淋巴结等。
膈肌裂孔及通过的结构。系解P72
膈上有3个裂孔。在第12胸椎体前方,由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共同围成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约在第10胸椎水平,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经此孔通过;约在第8胸椎水平,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上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
腹腔干的分支。系解P221
腹腔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迅速分为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三大分支。
A、胃左动脉:向左上方行至胃贲门附近,然后沿胃小弯在小网膜两层间折向右行,并与胃右动脉吻合,沿途分支至食管的腹段、贲门和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B、肝总动脉:向右行至肝十二指肠上部的上缘后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分为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行于十二指肠韧带内,随后发出胃右动脉,沿胃小弯向右行,与胃左动脉吻合,沿途分支分布于胃小弯侧的胃壁。本干入肝门前发出肝左支和肝右支。分布于肝。肝右支发出胆囊动脉分布于胆囊。
胃十二指肠动脉,经十二指肠上部,幽门的后方至胃的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者沿胃大弯向左行,分布于胃大弯右侧的胃壁和大网膜,终末支与胃网膜左动脉相吻合;后者分前后两支分布于胰头和十二指肠。
C、脾动脉: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布于胰体和胰尾;,行于网膜囊后壁的腹膜后面,经胃膈韧带至胃底;: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分布于胃大弯左侧的胃壁和胃网膜,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为脾动脉入脾的数条分支,分布于脾。
阑尾的体表投影。系解P117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McBurney点。
11、胆囊三角的边界claot三角195页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右叶脏面围成。有胆囊动脉通过。
1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结构183页
它构成小网膜的游离右缘。内含胆总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三个重要结构;
13、腹直肌鞘的构成;
由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分为前、后两层。两层在腹直肌外侧缘相结合后呈半月形,称半月线。
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组成。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
后层在脐下4-5cm处呈凸向上的弓形游离下缘,称弓状线。
弓状线以下三块扁肌的腱膜均移行为腹直肌鞘的前层,因此,自弓状线以下后层缺如,故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接触。
14、十二指肠降部的毗邻。189页
前方:有横结肠系膜跨过,两层系膜分别向上、向下覆盖于降部前面,横结肠系膜以上与肝右叶相邻,以下与空肠袢接触。
后方:邻右肾内侧缘,右肾血管,右输尿管的起始部和下腔静脉。
内侧:胰头和胆总管。
外侧:与结肠右曲相邻、
15、膈下间隙180页
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此间隙又被肝脏分为肝上及肝下间隙;纵行的镰状韧带又将肝上间隙分为左、右肝上间隙。镰状韧带与右冠状韧带之间的间隙为右肝上间隙,镰状韧带左侧与左冠状韧带之间的间隙为左肝上间隙。冠状韧带右侧部分前、后两层之间相距较远,而形成肝裸区,它与膈之间的间隙称为膈下腹膜外间隙,肝脓肿常经过此间隙穿通膈扩散至胸腔。肝下间隙被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分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又以小网膜为界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小网膜之前)和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间隙内易形成脓肿,上述间隙的脓肿都称为膈下脓肿。
16、右肠系膜窦结构的特点。181页
又称右结肠下间隙,呈三角形,位于肠系膜根的右侧,其内侧界为肠系膜根,外侧界为升结肠,上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半部,后面为贴附于腹后壁的壁腹膜,故此窦周围几乎是封闭的。窦内为小肠袢所占据。当此间隙有炎症时,可形成肠间脓肿或局限性腹膜炎。
17、四边孔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50页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外侧界:肱骨外科颈下界:大圆肌;
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通过。
18、腋动脉的分支;50页
以胸小肌为标志,腋动脉可分为3段:
第一段分支:胸上动脉
第二段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
第三段分支:肩胛下动脉(分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
19、臂丛的分支;49或51页
锁骨上分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
锁骨下分支:
腋动脉第一段:臂丛位于其后外方;
第二段外侧的外侧束: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外侧根。
第二段内侧的内侧束:胸内侧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
后束:腋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桡神经;
20、上肢的浅静脉的构成及走行55页
上肢浅静脉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等;
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经手背皮神经浅面上行,渐绕前臂外侧缘至前臂前面外侧上升,经肘窝前外侧达臂前区,越前臂外侧皮神经浅面,然后沿肱二头肌外侧继续上升,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至锁骨下窝处穿锁胸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头静脉的末段有吻合支连于颈外静脉。在臂部,头静脉无较大的属支。在前臂部,接受位于头静脉外侧的副头静脉。在肘窝处,头静脉常发一吻合支经肘窝前方斜向内上,注入贵要静脉,此吻合支称为肘正中静脉。
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手背和前臂背侧的尺侧上行,至前臂中份绕过其内侧缘至前臂前面内侧上行。在肘窝内上方接受肘正中静脉后,沿肱二头肌内侧沟继续上行,至臂中份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继续沿肱动脉内侧上行至大圆肌下缘处注入腋静脉;
前臂正中神经:起自手掌静脉丛,细小而不恒定,沿前臂前面中部上行,注入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
31、收肌管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P97
位于股前区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神深面的一个间隙,长约15CM。前壁:缝匠肌及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之间的收肌腱板;外侧壁:股内侧肌;后壁:大收肌和长收肌;下口经收肌腱裂孔通腘窝。管内自前向后:隐神经、股内侧肌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动脉在该管下端发出一支膝降动脉,参与组成膝关节网。
32、大腿前群、内侧群肌的神经支配
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股神经、闭孔神经;大收肌——闭孔神经。
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股神经。
33、经梨状肌下孔出入的血管和神经P103
由外向内: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及阴部神经。
34、腘窝的境界及内容P105
上外侧壁:股二头肌;上内侧壁: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壁: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腓肠肌外侧头和不恒定的跖肌;顶:腘筋膜;底(自上而下):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壁、腘斜韧带和腘肌。内容:正中线上由浅入深——胫神经、腘静脉、腘静脉、沿窝外上界走行的腓总神经,以及腘血管周围的腘深淋巴结。
35、腓总神经的走行及分布P106
与胫神经分离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行向下外,经腓骨头后方至腓骨颈外侧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在腘窝内腓总神经发出腓肠外侧皮神经和关节支,前者发交通支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吻合成腓肠神经,后者分布于膝关节。
36、踝管的内容及其位置关系P114
小腿深筋膜向下延伸至踝部的后内侧面,于内踝与跟骨结节之间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此韧带呈带状,与跟骨内侧面之间构成踝管,并向深部发出三个纤维隔,将踝管分割隔成4个骨性纤维管。通过骨性纤维管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趾长屈肌腱及其腱鞘、胫后血管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37、胫神经的走行及分布P105
是坐骨神经本干的直接延续,由腘窝上角垂直下行,经腓肠肌两头之间向下入小腿后区深部。在腘窝内胫神经大部分行程是在腘血管浅面,但在腘窝的上份则位于腘血管外侧,至腘窝下份逐渐转到腘血管的稍内侧。胫神经在腘窝上份发出关节支,与同名关节动脉伴行至膝关节。在腘窝下份发出肌支和皮支。肌支至腓肠肌、跖肌、比目鱼肌和腘肌;皮支为腓肠内侧皮神经,下行至小腿。
38、下肢的浅静脉走行P91+113
下肢浅静脉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外侧,经外踝后侧,沿小腿上行至腘窝处汇入腘静脉。而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沿下肢的内侧上行至腹股沟,最后汇入股静脉。一般来说,大隐静脉在腹股沟处有5个分支,分别为: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旋髂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而且大隐静脉分支出现变异的机会较多。
39、足背动脉的来源及走行P117
在踝关节前方续接胫前动脉,通常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下行,经拇短伸肌位深面,达第1跖骨间隙的近侧端分为足底深动脉和第1跖背动脉两终支。足背动脉的分支有:跗内侧动脉、跗外侧动脉和弓状动脉。弓状动脉沿跖骨底背侧行向外侧,发出第2、3、4趾背动脉,前行至各趾的趾蹼处各分为两支趾背动脉,分布于第2~5趾背得相对缘。足底深动脉穿第1跖骨间隙至足底,参与组成足底弓。第1跖背动脉分支至第1、2趾相对缘的背面。
足背动脉体表投影:为内、外踝连线中点至第1跖骨底之间的连线。
40、腹股沟管的构成及通过结构系—P76局—P170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方向内下方斜行的肌肉筋膜内的裂隙,长4~5cm。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有两环四壁,两环即位于耻骨脊外上、由腹,外斜肌腱膜裂开形成的腹股沟管浅环,以及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由腹横筋膜向外突出形成的。前壁:主要为腹外斜肌腱膜,但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起始部的纤维加强;后壁:腹横筋膜,内侧1/3有腹股沟镰(联合腱)加强;上壁:是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纤维共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
历年必考解剖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