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章
(填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01X年简答题)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桑代克1903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填空选择)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填空选择)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填空)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简答Important)
答: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①学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重要因素
②关键期:在某一关键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关键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是没有影响。(劳伦兹)
(Important)皮亚杰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而不是随时间平缓的发展。
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简答,答4个阶段)注意每个阶段的特点会出小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论述)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难度适当的学习内容,制定适宜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有目的的、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简答)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填空)(青春期)
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青春期)
(人的一生)
婴儿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自主感对内疚感)
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
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含义、内容、阶段)
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内容: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阶段:生理自我(1-3岁);社会自我(3-青春期);心理自我(青春期之后)
(简答)
(一)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
1场依存与场独立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4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斯腾博格)
(二)学习风格的差异
1瑞德的学习风格分类: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2席尔瓦和汉森的学习风格分类:(2011简答)掌握型学习者,人际型学习者,理解型学习者,自我表达型
(三)智力差异
主要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的差异
(四)多元智能理论(简答)
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
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智能(6)人际交往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着智能
(不重要)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教育者要不断改革教学,因材施教
(2)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3)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4)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外倾型,内倾型)
第三章
,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特征)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联系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学习没有价值标准与对错之分
5学习是指过程而非结果
6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行为

(简答)
刺激和反应不断的联结,强化在刺激和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重要作用,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性反应会出现自动化。
(反对联结学习论)

(填空选择)(狗)
1)获得与消退
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猫)
(1)效果律(2)练习律(使用律和失用律)(3)准备律
(小白鼠)
(1)基本观点: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成为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正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负强化:是指个体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同类行为在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强化理论的应用:强化的应用,惩罚的应用
(4个)
(认知论)
(1)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派
(2)关于学习问题的基本观点(填空)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认知地图)(填空)
(1)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
(2)潜伏学习的结果是,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已经发生的变化。
(3)学习是期待的获得,而不是习惯的形成。
(小知识点)(最适合儿童)
(填空)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
(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即布鲁纳的教学原则)(简答)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01X年考题)
(1)学习的分类: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A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B意义学习的条件:(如何实现意义学习,简答)
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附近分化原则(自上而下)
综合贯通原则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简答)p57-58

(1)种类: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
(2)基本观点(简答,考题)
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应用: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支架式教学(简答)情境教学(简答)
建立概念框架①创设情境
进入情境②确定问题(抛锚)
独立探索③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④合作学习
效果评价⑤效果评价
第四章

,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主观意向

(1)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简单&填空)奥苏伯尔
(简答)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也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但应重视激发学习动机因素,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使二者保持一致。
(行为主义)
(1)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分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
(2)斯金纳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3)班杜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填空)
(简单&填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提出者: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
,韦纳(简答)
三个维度: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
四个因素:个人的能力、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运气
(论述&简答)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简答)(7条内外部)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成熟与年龄特点
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学生的抱负水准
学生的焦虑程度
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教师的榜样作用
(简答)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现实情况有不一致的情况,要掌握评分艺术
①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②课题难度要适当
③课题应由易到难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参加课外小组)
(简答,2010考题)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简答&论述)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创设问题情境要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彻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此题最少2年出一次※定律简答)
①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
②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任务简单时,学习动机较强;学习任务困难时,学习动机较低;学习任务中等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适中。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惩罚(行为主义)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很重要)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1)根据性质:正迁移负迁移
(2)根据方向:水平迁移垂直迁移
(3)根据内容: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4)根据发生的学习情境:远迁移近迁移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的。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3)概括说※(贾德)
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
(4)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
认为学习的主体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越清楚,并能加以概括化,则越容易产生迁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该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学习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
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莫比乌斯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22-10-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