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5篇) 】是由【seve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5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5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
寒假期间被迫读了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什么要说“被迫”呢,因为我一直认为我的思想和鲁迅或许大有不同。曾经抱着不理解的心情认为鲁迅是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为大家的,而我这种深信墨家“非攻,兼爱”思想,略有排斥儒家思想的人,经不起这样的思想撞击。可是才读了一篇,就发现,原来鲁迅的想法和儒家思想完全没有什么关系,读朝花夕拾还真是读对了。
才翻开就看到一篇篇密密麻麻的文章,说长其实都没短篇小说长,说短它也有个几千字,再看看题目,从题目中完全不知所云,抱着排斥的心情,根本看不下去。直到看到了那段话:
“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辨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他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牌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的佩服赞叹它们……”
这段话很像震撼过我的另一句话“原来人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去杀人的”。至此我感觉鲁迅的想法或许和我的想法有所交集,略有兴趣的把刚刚浑浑噩噩瞎看的东西重新看了一遍,确实感触到鲁迅厌恶那些打着旗号的人,厌恶没有实质意义的填塞式教育,厌恶过于奢华的礼节……
自此我真的理解了鲁迅,相信之后对鲁迅的文章会更有感觉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2
读这本书的原因很有趣,孩子上语文辅导课时,我旁听。正巧老师讲的就是这本书中的《阿长与山海经》。老师很生动形象地讲述着,激起了读这本书的兴致。索性这个月就看它了。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又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她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者〈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文章通过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
读着读着,我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小时候,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逼得小伙伴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
《朝花夕拾》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3
朝花夕拾,很好听的名字,这是中国的大文学家,鲁迅的一本散文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便被深深的吸引……
书中包含着许多文章,但有一篇,令我记忆犹新,它的名字是——阿长和山海经,主要讲的是鲁迅家的长工,长妈妈,喜欢在人背后切切查查,懂的许多麻烦的老规矩等等,一次,鲁迅先生特别希望得到山海经,是长妈妈带给了我……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其实是长妈妈,她不拘小节,很多地方并不招人喜欢,却可以做到别人不肯做的,或不能做到的,在鲁迅小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的印记……长妈妈虽然表面上不拘小节,实际上却能看出鲁迅心中所想,对鲁迅的宠爱。
长妈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又黄又矮,还爱嚼舌根,懂那些麻烦的老规矩,但对鲁迅,却付出了她的爱,表面上粗枝大叶,实际上却很细腻,那种深藏的爱,让鲁迅忘记了她踩死隐鼠的仇恨……
在鲁迅年幼时,可能像山海经这样的书籍,并不是随意可以拿出来看或临摹的这可能正是旧社会腐败的原因,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在我看来,是暗含着这一点的……
但是,这位长妈妈却能得到山海经,更反应出她对鲁迅的疼爱……
合上书,我深吸一口气,这本书,真的令人受益匪浅……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
偶然收到一条朋友的短信,才发现已许久没有联系,突如其来的关心让人觉得温暖。
不自觉地想起初中的生活,彼此形影不离的那段日子,平凡而冗长,却依然清晰无比,甚至是每个细节。很早就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文中描绘了许多他童年的生活以及早年的经历。当读到《范爱农》中的一段:“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在书上踌躇满志的鲁迅,原来也像我一样,在那个纠结的年龄里,对范爱农又爱又厌,正如我们那年为一颗糖而与好朋友争吵,继而又在好友安慰中与她深深拥抱。“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当这些字句映入眼帘,我仿佛回到了自己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小时候也许就是这样吧,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不管什么都会触动我们甜甜的笑。或许每个人都在回忆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吧。即使是曾经的不开心,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仿佛当下的生活永远比不上过往的岁月。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过去。正如黄磊说,“你在某个午后看见一位老人,很老很老,阳光下,坐在街角。你哪能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哪能知道他的一生。”
《朝花夕拾》或许不仅是鲁迅写给读者看的,更是写给他自己看的。可读着读着,又觉得它不仅指引我们体会鲁迅,更让我们回味自己。于是本不该是朝花夕拾的年纪,却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5
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朝花夕拾》就是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鲁迅先生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最初读《朝花夕拾》是在儿时在小学课本里便出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还不能忘记百草园里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里去了的模样。也记得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会用戒尺和罚跪惩罚不守规矩的学生们的严厉。同时,百草园便也成了我童年的美好向往,总希望自己也能在那个乐园里玩耍,以至于后来在爷爷家的院子里的青石墙上,我也写下了“百草园”三个大字,从此,我也有了自己的百草园。每每来到那方土地,我也十分欢喜,玩的不亦乐乎。
也是因为这篇小学课本里的文章,我也买来了《朝花夕拾》阅读,那个时候看文章,总对《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这类文章感兴趣,因为鲁迅用温柔细腻的笔触写故人,写故乡,写大自然的微小世界,写生活中我们注意不到的那些灵性。这些文字每一篇都是一首诗,都是一件艺术品。一个有文学天赋的人,才能具有的发现自然的眼睛和对温情的敏感。哪怕已经过去快100年了,三言两语就可以将彼时彼刻作者的眼见和心境完全地送达读者的心底。所谓跃然纸上,指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而当世人提起他时,多半的印象是一个斗士。在这本书中清晰体现这种矛盾的存在,《狗·猫·鼠》《后记》一改记人记事那温柔的笔触,讽刺并不幽默,也并不一针见血,只让人觉得偏激和刻薄。可见鲁迅先生的确是爱憎分明,性情刚直。
他以笔为刀,刀刀刺痛要害,痛彻地解剖着诸病缠身的中国。他弃医从文,却是民族精神的医生。他所揭露的中国人的虚伪丑陋,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这次有幸可以来到周老师的工作室上课,放眼望去,周老师的工作室不大,但是于我而言,里面的每件物品充满了乐趣,比如喝茶就可以看到崂山的茶杯,古典又沁人心脾的音乐,再比如周老师一直在做的纸上种花系列和用烧纸来制作的拾纸救夫系列。刚好在这次周滨老师的课程中,他提到“玩纸”这个概念,让我体会到了纸的大不同。就是用纸这个材料来表达书的意境,而让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儿时就读过的《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用纸来表现存在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所收集的文字并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共性和主题,因而可能是了解鲁迅的这种两面性最适合的一本书了。鲁迅同时有着敏感温柔和暴戾刻薄的天性,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他便表现出不同的样子。然而,他带着爱去写时,字字生动,笔笔含情。带着恨去写时,便成了文人相轻,偏颇尖刻。
他这刚直性格和以笔为刀的犀利言语让我想到了用直线和折线的的元素来表达整本书的性格。首先想到的是把“朝花夕拾”这四个字做一下字体的再设计,用直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元素贯穿到朝花夕拾之中,线条利落,棱角分明,代表着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在拐角处有曲线的元素代表着他最初的赤子之心。
在最初的设计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图形设计太具象,人物体现太鲜明。同时,感谢周老师在比较迷茫的时候给我灵感,找到了折纸这个方法,度过了瓶颈。折纸这个方法在排版上是个难题,经过后来不断的尝试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把制作分为两次,首先用第一张纸折后作为排版的参照,然后导入软件中进行设计排版。最后打印出来进行二次折纸。
在设计排版的过程中,对某些小章的标题也进行了微妙的设计,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上就把“山”字在原有的字形上把两边切掉,使得它呈现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一则是让字变得更形象,二则是与这次在整个作品中都贯穿的三角形元素相呼应。
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了比较古朴的道林纸,有原始的质感,比较符合朝花夕拾的回忆感。在封皮的选择上,选择了红色的特色手工工艺凹凸纸,体现了回忆的热烈和鲁迅以笔为刀,刀刀带血的文字的锋利。在封皮上也有三角形元素的设计,与内页进行呼应。
设计和打印环节都制作完毕,剩下的就是折纸和装订这两个环节了。折纸是一次充满乐趣的体验,与以前折纸的不同在于不在漫无目的的去折纸,而是更深刻的了解了纸和整个作品的内容和表达的涵义从而去进行折纸。沿着设计好的文字把每一张纸都折起来像是重新赋予了他们灵魂一般神奇。我想这就是“玩纸”的乐趣所在吧。
最后,这次《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的制作过程让我从认识“纸”到了解“纸”再到“玩纸”,对纸产生了兴趣,感谢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最后的装订,可以说是我们共同完成了这次的作品。通过这次课,也开拓了我的思维,让我在创作阶段有了更多的灵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6
原本很早就读过《朝花夕拾》,印象不深,可能因为那是在父母和老师的逼迫下看的,并未细读。前些天重拾起这本书,却生出了许多感悟。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在日本的求学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世纪初,以鲁迅先生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的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狗·猫·鼠》中,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在《阿长与》中,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在《二十四孝图》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在《五猖会》中,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在《无常》中,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在《父亲的病》中,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在《琐记》中,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在《藤野先生》中,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在《范爱农》中,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初中时期,每册书上都有鲁迅的课文,最常见的是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那时老师教授给我们的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旧制度、旧道德的讽刺和批判,但重读这本书,我感受到更多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
关于《朝花夕拾》,鲁迅先生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它是鲁迅先生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以四十六岁的年纪写下的回忆。感受到生存的压力,见识了人性的丑陋,厌倦了忙碌的追求后,鲁迅先生也开始回忆起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小日子。
其实我们也和鲁迅先生一样,虽然那时的社会和现在无法相比,但那些生存的压力,人性的丑陋,还有我们正在经历的忙碌的追求和鲁迅先生经历的有多少不同呢?其实,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当我们被人性的丑陋污浊了双眼时,当我们在忙碌的追求中难以跟上别人的脚步时,不妨停一停,静一静,从记忆中抄出你的童年,或许那在童年中永不凋零的花朵,能够减轻你身心的疲惫。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x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回忆必然使鲁迅先生身心的疲惫减轻了不少。虽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童年对大多数人来讲应该都是很美好的,童年的花是美的,童年的草是香的,童年的小屋是温馨的.,童年的玩伴是可爱的,一切都纯真无瑕,不染半点尘埃。
存在于鲁迅先生童年中的长妈妈、寿镜吾、父亲、衍太太等,并不是完美无瑕。长妈妈赠给鲁迅梦寐以求的《山海经》,但也曾害死小鲁迅心爱的小隐鼠;寿镜吾学识渊博,但古板无趣;父亲对鲁迅认真负责,但严厉过度;衍太太温和慈爱,却给小鲁迅看不健康的画,甚至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鲁迅先生的童年依然是美好的,因为童年之所以纯真无瑕,不是由于童年的事物真的不染尘埃,而是因为那时的我们都有一双自动过滤丑陋的眼睛。因为年幼的我们纯真无邪,所以存在于童年的事物都仿佛是纯洁无暇的。而当我们逐渐长大,当我们的眼睛蒙上尘埃,视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仿佛蒙上了灰尘。
所以回忆童年,并不是让你陷入过去。回忆童年,是希望能找回童年时的眼睛,找回童年时的心灵,抛却生存的压力,过滤人性的丑陋,停下忙碌的追求,让身心都回到童年,只余快乐,没有疲惫。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显得趣味盎然。这也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文章里,非常分明地表现了两个情绪,一是百草园的景物,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书屋里教条、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我喜欢对百草远的描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百草园都有无穷的乐趣。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
其实《朝花夕拾》并不陌生,有几篇在课本中已经学到。我在细读《朝花夕拾》时,最喜欢其中描写童年美好回忆的文章,有不拘小节的长妈妈将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的父亲在雪地中捕鸟的故事;坐上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去东关看“五猖会”……对童年生活描写最为详尽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得十分有趣,读过之后仿佛又看到自己的童年,不过没有鲁迅先生所见所闻多,心中是十分羡慕。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1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