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
第八讲
2013年5月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
明代至清中期
一、概说
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
三、冶金技术、建筑技术、数学、医学
四、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
五、清代中期以前的科技成就
主要内容
概说
从严格意义上说,明朝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后的光辉岁月。1368年,明太祖攻陷大都,直到此时,在大多数科技领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从明代到清初,我国科技知识的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在技术方面。各项技术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明末,在学者宋应星根据个人见闻编撰的技术专著《天工开物》中,也仍然有多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明初派出的巨大舰队7次远航,足迹遍布整个东南亚,直至非洲海岸的壮举直接宣示了当时的明朝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而在基础科学方面,两门主要科学天文学和数学却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概说
除了中国人擅长的工程和技术领域,在理论研究方面,明朝也有亮点。出身皇室的朱载堉在度量学和声学上独步天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声学上的“十二平均律”的人。
明中叶后的资本主义萌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十六、十七世纪,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如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和方以智等人。
然而,中国科技的缓慢进步终究敌不过欧洲科技正在发生的质变。这一时期,欧洲的西方科学迅速发展,我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代表着明帝的标志性事件。
作为涉及天文、水文、气候等诸多学科的庞大工程。郑和的远航无论在造船技术、舰队规模,还是在航海范围上都远远领先于世界,达到中国古代航海活动的顶峰。
郑和宝船模型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四层。
朱载堉
朱载堉(1536年-1610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嫡子,出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
朱载堉明代乐律学家、音乐家、数学家、舞学家、乐器制造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散曲作家,他还在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了著名的十二平均律。
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过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仅10岁的载堉就攻读《尚书盘庚》等史书,并封为世子。
朱载堉
朱载堉早年即从舅父何瑭学其父亲获罪被关,朱载堉“筑土室宫门外,席藁席独处者十九年”,直到父亲放出,他才愿意入宫,在这期间,他潜心钻研乐律、数学、历学等。父亲死后,他让出爵位不愿继承,潜心于著作。其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走进中国科技史殿堂第八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