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经》两首:氓 】是由【ATONGM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诗经》两首: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诗经》两首: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能够精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解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留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拟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争论点拨、改写创新。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斗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很多美丽的诗篇。今日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方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看得失),可以怨(挖苦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留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依据解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详细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争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仆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女子:纯真、热闹、专
一、痴情、温存迁就。男子:外表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急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这两句话提醒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公平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公平的社会现实。
其次篇:《诗经》两首: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
1、能够精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解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留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拟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争论点拨、改写创新。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斗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很多美丽的诗篇。今日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方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看得失),可以怨(挖苦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留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依据解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详细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争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仆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女子:纯真、热闹、专
一、痴情、温存迁就。男子:外表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急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这两句话提醒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公平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公平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好像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奇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像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加意蕴,引发下文女仆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表达,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方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痛。化抽象为详细,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亮、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仆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仆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心情。
5、结合文章最终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仆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勤劳、温存、忠贞、顽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板书一:比照的写法
《氓》是在女仆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比照写法。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忱、温顺、纯真。女仆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熟悉糊涂。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氓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板书二:构造图
情节感情基调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恋爱——热忱、幸福其次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婚变——沉痛、怨恨(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境况(赋)第六章:今昔比照的怨恨和苦痛——决绝——糊涂、刚毅(赋、比、兴)
六、思索以下问题
1、应如何对待诗中男女仆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索?怎样熟悉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三篇:《诗经》两首《氓》
学问与技能
1、关于《诗经》的根本文学常识,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诗经》开创现实主义传统。
4、培育审美鉴赏力量过程与方法
1、结合解释,初步读懂诗句含义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憧憬,陶冶高尚的情操
一、《诗经》文学常识
1、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有305首,又称“诗三百”
2、五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3、来自于哪里?
所录诗歌多来自民间。据说,周朝设有特地的采诗官,采集民歌,用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还有一局部,则是当时王公和士大夫向周天子敬献的诗歌,歌颂太平盛世。
4、内容?分“风”“雅”“诵”三个局部“风”,即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局部文学成就最高,主要是对爱情、劳动等美妙事物的吟唱,也有对故土的思念,对亲人、恋人的思念,和压迫、凌辱的怨叹和生气。《国风》,和屈原所作的《离骚》,合称“风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指文采斐然,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说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和宋太祖都是很有军事才华的人治国也很有一套,但是却无文人的风雅与浪漫。“雅”分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祭祀用的诗歌,用来祈祷丰收和歌颂祖德“颂”是宗庙祭祀之歌
5、艺术手法赋:即“铺”,“铺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铺叙
《氓》卫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比:比方、比较、借代、夸大等等“以彼物比彼物”《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其叶沃若”比方女子青春漂亮。“无食桑葚”比方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依恋。兴:即“起”,托物寓情,是寄予,是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只是在说“去时是春天,回来是冬天”
《氓》读音:“流氓”之意,指外来的百姓、农夫《卫风》即卫地的民歌。
《诗经》中的篇名多出自诗的第一句。“关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
”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忠厚、狡猾的样子。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2)重点:匪,通非,不是。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即:就。谋:古音咪(mī)。谋:商议。“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议事情来了。所商议的事情就是结婚。(3)淇:水名。(今河南淇河)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无,通“毋”,不要。(4)愆(qiān):过,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商定的婚期而不愿嫁,是由于你没有找好媒人。(5)将(qiāng):愿,请。
忠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时机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不见复关,泣涕涟涟(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尔卜尔筮,体无咎言(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10)。(6)垝(guǐ):倒塌;倒塌的。垣(yuán):墙。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肯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7)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难过泪下。(8)载:语助词。载笑载言:(由于快乐而)又说又笑。(9)卜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言:就是无凶卦。(10)贿:财物,指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诗经》两首: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