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雷电行动 】是由【dt83088549】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雷电行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雷电行动
以色列说:“我们决不抛下一位兄弟,那怕是其中最小的一位”(大意) 1976年6月27日,星期六。
早晨,载着245名乘客的法国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139次航班由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本格利恩机场起飞,途经雅典到巴黎。在中转站雅典,有59名乘客下飞机,56名乘客上飞机。中午,飞机从雅典机场起飞,但是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空失去了联系。
这天,以色列政府召开了例行的内阁会议。下午1点30分,一份报告送到了内阁会议上,报告内容是:“今天上午9点差5分起飞,载有多名以色列乘客的139次班机不是坠落就是被劫持。”雅克比运输部长把报告递到了拉宾总理的手中。
曾经担任过以色列陆军总参谋长的拉宾总理,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年轻的雅克比运输部长说:“如果真的被劫机,必须尽快摸清情报。”但是,来自本格利恩机场的报告只是说:139次班机上有乘客245人(其中以色列国籍的乘客83人),机组工作人员12人,飞机在雅典中转站起飞后,并不是飞往目的地巴黎,而是向南飞去了。
内阁会议商讨了对策。下午3点39分,以拉宾总理为首,由佩雷斯国防部长,雅克比运输部长、阿隆外长、查德克法务部长、格利里不管部长,以及格尔总参谋长组成了危机对策委员会。拉宾总理认为:“劫持的客机上有近百名犹太人,劫机犯以此为王牌,将向以色列施加压力。”
危机对策委员会到傍晚时,才收集到几份情报。一份情报中说:“劫机指挥者是巴勒斯坦游击队的过激派,巴勒斯坦解放人民战线(PELP)的同党、医师瓦迪阿·哈达德,”哈达德是国际恐怖分子的领导人。
6月28日上午8点,佩雷斯国防部长从机场返回国防部办公室。不多时,收到了139次班机降落在乌干达首都恩德培机场的情报。佩雷斯对乌干达以及阿明总统本人了如指掌,以色列多年来支持、援助过他,乌干达的空军是以色列空军培养训练的。当初以色列建国时,曾考虑过如果不能在现在的地方建国,就把乌干达作为一个预备地点。
国防部办公室,格尔总参谋长和助手们早已摊开了地图和照片,研究动用部队营救人质的可能性。
然而,以色列到乌干达的距离是4000多公里,战斗机不着陆是不能往返的;飞机飞行路线上的国家又都是敌对国;恐怖分子得到了阿明总统支持。
28日,以拉宾为首的危机对策委员会的成员们脸上愁云密布,因为又传来这样一份情报:乌干达总统阿明,带着巴勒斯坦游击队,出现在恩德培机场,说要充当劫机犯和以色列之间的调停人。另外,劫机犯把犹太人乘客和其他乘客隔离了起来。
可以想象出,阿明总统的居中调停,反而使谈判更加复杂化。而隔离犹太人乘客,则令人们想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犹太人惨遭杀害的往事。
6月29日,乌干达广播电台播放了劫机者的要求:释放扣押在各国的53名恐怖主义分子,其中,以色列有40人,西德有6人,肯尼亚有5人,瑞土、法国各1人。
6月30日,继要求释放扣押人员之后,劫机者发表声明说:“如果在以色列时间7月1日下午2点(格林威治时间12点)还得不到回答,就要枪杀人质,炸毁客机。”此时,以色列政府已被逼到了必须尽快下决断的地步。
可是,这天下午过后,劫机者突然释放了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在内的47名乘客。被释放的乘客深夜到达巴黎。据他们说,阿明总统居中调停的真意值得怀疑:犹太人被集中在另一个屋里,被当作交易的筹码。有一位犹太老妇人也是被释放的人质之一,尽管这位老妇人手腕上印有在纳粹德国集中营时的番号,但从护照上是看不出她是犹太人的,所以被释放了。老妇人说:“一想到32年前在集中营发生过的事又要发生,我就不寒而栗。”是谈判,还是强攻 如何对付态度有所转变的劫机者,以色列政府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稳健派,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强硬派,希望采取军事行动,夺回人质。
最后,决定制定两套方案,和平谈判为A计划,军事行动为B计划。
以色列外交部请求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出面,要求阿明总统说服劫机者,从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解决事态。法国政府也要求非洲各国给予善意的帮助。但是,各国的态度不一,尤其是扣押着恐怖分子的国家,态度非常强硬。然而,人质的亲属强烈要求释放恐怖分子、和平解决事态。到了晚上,雅克比运输部长和亚朗秘书长,不得不向群众解释说,政府十分清楚游击队提出的最终答复期限,营救人质是政府目前最关心的一件大事。
7月1日上午7点15分,危机对策委员会在特拉维夫总理官邸召开了会议,以难以说服阿明总统,人质处在危险之中,没有别的选择余地等为理由,同意与游击队谈判,并决定通告劫机犯,答应释放扣押在以色列的恐怖分子。但是内阁成员当中也有人透露说,这一决定有战术上的意图,答应劫机犯的要求,是为了拖延期限。
下午1点钟,乌干达广播电台又宣布说:“劫机者决定将最终答复期限延迟72个小时,改为7月4日,即星期日的下午2点。”
下午2点15分,乌干达广播电台宣布说:“劫机者决定释放101名人质。”这样一来,恩德培机场只有93名乘客(其中,以色列人60名,双重国籍10名,法国人22名,无国籍者1名)和12名机组人员被扣作人质。游击队把以色列作为报复的对象,越来越明朗化。
研究了各种可能性的危机对策委员会,曾讨论派具有外交手腕的原国防部长沙龙,去恩德培争取时间和收集情报。可是拉宾总理考虑,如果他被乌干达的游击队扣留,将是以色列的重大损失和耻辱。因此,拉宾投了反对票。拉宾直到最后还希望和平解决。
单用军事行动营救人质的可能性,从劫持事件一开始,国防部就进行了研究。在特拉维夫以南1oo公里,有一片沙漠,据传,亚伯拉罕(圣经中希伯来始祖)过去曾让自己的部下在这儿喝过水。这儿有一个空军基地,B计划就是在这儿开始的。
在这个基地里,有一位年轻的特种空军部队司令丹捷姆伦准将,他早就着手研究偷袭恩德培机场,夺同人质的军事计划。
他们拟定了几个方案,递交给危机对策委员会。
7月1日,以色列秘密情报机关摩萨德的情报人员,化装飞向了肯尼亚的内罗毕,一方面同内罗毕的警察署长德毕斯秘密取得了联系。另一方面由肯尼亚陆路前往乌干达。
1972年3月以前,以色列一直援助着乌干达,训练乌干达的军队,并且还协助修建了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总之,以色列对乌干达军队的编制、装备以及恩德培机场的跑道等状况相当熟悉。另外,以色列通过多年的积累,掌握了大量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情报。 以色列担心,在营救人质时,会重蹈北越俘虏收容所作战的覆辙,偷袭的时候,人质或被处死,或被带到别的地方。总之,以色列对这一点慎之又慎。
7月2日,依据收集的所有情报,格尔总参谋长等人对营救计划的细节进行了推敲。 从索马里陆路前往乌干达首都勘培拉的恐怖分子,加入了劫机犯的行列,劫持小组共有10人,其中似乎有主谋者哈达德。另外从无线监听得到的情报判断,似乎也有从利比亚去乌干达的特别顾问。
阿明总统已去参加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但他将赶在4日最终答复期限之前回国。总之,在此期间,要定出作战的计划。
营救作战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救出人质上。为了在开始处死人质之前结束作战,以方认为7月4日拂晓之前,即星期六的深夜实施营救计划最为合适。此次作战命名为“雷电行动”。
是否采取军事行动还没有最后决定。但是佩雷斯国防部长认为,以色列如果屈服于游击队,以色列的威信就会一落千丈,国家的生存就有危险。为了避免这一切,当了人质的乘客也应配合以色列官兵的行动。
拉宾总理也认为,以色列为和平解决劫机事件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现在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从道义上讲,也是允许的。
到7月2日晚,军方又收到了各种各样的情报,“雷电”计划逐步得到完善。
最重要的情报是,人质所在的旧候机大楼还没有安装爆炸物品。
营救作战方案曾考虑乘直升飞机夜间着陆,伞兵部队空降等。但均因速度慢,缺乏突袭性,而没被采纳。最后决定乘运输机强行着陆。
作战计划要求,运输机要在戒备森严且漆黑陌生的机场上悄悄地降落,并且返回时要能够一次起飞成功。
为提高成功的系数,必须进行实地训练。
根据这一方针,袭击部队由4架参加营救的C-130大力士运输机和2架用于指挥、救护的波音B-707组成。并制定了往返于恩德培的飞行计划和袭击营救方法。
拉宾总理为表明自己的苦衷,2日晚召见在野党利库德集团主席贝京,告诉他说,虽说采取军事行动有很多困难,但是完全是必要的,而且有可能成功。贝京主席也没异议。“雷电行动”出笼 贝尔谢巴附近的空军基地,制作了无论是飞机跑道,还是建筑设施,都同恩德培机场相似的模型。
7月2日夜晚,在这个基地进行了一次实地训练。
训练按袭击部队的编制分班进行。
营救班的训练,是冲进关押人质的建筑物内,识别出人质和游击队,击毙游击队,救出人质;掩护班的训练是压制乌干达士兵的反击;爆破班的训练是爆破雷达、米格战斗机等。救护班的训练是运出死伤者并进行治疗。
在袭击部队进入机场时,为了不被发觉,要压低飞机发动机的声响着陆。跑道的使用要限制到最短的限度。救出人质后,要立即起飞撤离。如果跑道不能使用,必须在非跑道上着陆。
为此,C-130大力士运输机进行了3个小时的强行着陆训练,格尔总参谋长也参加了训练。重70吨、有4个涡轮螺旋桨式发动机的C-130大力士运输机,卸下了全部副翼,使用辅助喷气发动机,急速地全部开动4部发动机后,又松闸。这样就像直升飞机似地起飞,升空,掠过夜间沙漠的山谷,一会儿急加速,一会儿急减速,又从高空俯冲下来并着陆。这些动作都是惊险的高难度动作。简直像战斗机运动,机翼弯曲得几乎快要折断。经过短距离着陆训练,飞机滑行210米就可以停下。空军司令佩雷德对大力士运输机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可格尔总参谋长却是初次亲身体验,确实有点胆战心惊。
经全盘考虑后,格尔总参谋长把袭击的时间定为1个小时,袭击预想死亡人数在最坏的情况下,包括突击队员、人质在内,估计为30~35人,这比人质被全部处死要好一些。 “雷电行动”的袭击部队总指挥由丹捷姆伦担任。他的方针有3点:严守秘密、奇袭、迅速营救。地面部队的指挥由陆军中校乔纳圣·纳塔尼雅夫担任。他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是著名历史学家的儿子,部下都叫他“奈尼”,非常尊敬他。所谓”奈尼”,在希伯来语中是“男子汉”的意思。
保密工作虽然没有出现任何漏洞,但在秘密招募了几名医师的医院里却出现了传言:“营救小组可能要出动。”飞行员们在袭击的前一夜被告知禁止外出,但他们提出抗议,说最后的一个夜晚想在自己的床上度过。因为泄漏秘密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绝不会泄漏秘密。于是,禁止外出的命令就被解除了。
7月3日,星期日的早晨,盛夏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参加作战的人,身着便服,有的乘公共汽车,有的自己开车,三三两两地来到秘密集合地点贝尔谢巴附近的空军基地集合。 曾经参与建设恩德培机场大楼的工程师,根据老的设计蓝图,参考美国宇宙卫星拍摄的卫星照片以及被释放人质的证言等,制作了同旧候机大楼一模一样的实物模型,供袭击队员最后训练用。阿明总统有一辆心爱的黑色奔驰牌轿车。现在,在基地的大型机库中,也有一辆一模一样的轿车正在待命出击,同时,有一名预备役女兵,一边看着阿明总统的照片,一边给体型和阿明总统相似的一名士兵化装。但是,是否让这名士兵参加作战,要在袭击之前才能决定。纳塔尼雅夫中校和他的神枪手们也在进行着化装。
以色列的官兵个个士气高昂,希望参战的人很多,但人数有限,落选的士兵中,有人落下了泪水,感到很遗憾。
正在对方案进行最后推敲的总参谋部分析,从游击队的焦躁和阿明总统对他们的同情来看,有可能在4日早晨处死人质。
为了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需要首先掌握阿明总统从毛里求斯回恩德培的准确时间。 尽管已准备采取军事行动,但拉宾总理并没有抛开外交谈判。这一半是为了麻痹对手,一半也是为了和平解决事态。在巴黎的总理顾问泽维少将继续同游击队进行着接触。下午2点,他向拉宾总理送了一份报告;“由于阿明总统不在,不能进行人质交换的谈判。”总理指示他,要耐着性子继续谈判。
作战的加油问题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波音B-707是民航飞机,在内罗毕加油,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军用运输机内罗毕起降就不那么理想,因此,决定在4架飞机当中,抽出1架作为加油机,携带大量的燃料和特别燃料输送泵,在恩德培机场给其他的3架飞机加油。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加油,不用说,对乘员来说是一场特殊的作业。
雷电行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