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应对措施.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应对措施.doc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1-0-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如果利用纯口服药物治疗,则药效较慢,特别是婴幼儿存在喂药困难,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选择静脉给药,疗效迅速,效果显著。故使我儿科门诊输液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日门诊输液量均在100例次以上,且三岁以内的婴幼儿占80%。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输液患儿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对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护士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儿科输液室病人密度大,特别在输液高峰时,患儿多,护士少,出现忙乱现象,患儿同名同姓或者名字音同字不同较多,由于环境嘈杂,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1]。加上家长此时注意力集中在即将注射的孩子身上,确认名字时不够专心,造成相互交叉错用药物。接药、配药输液为同一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核对药物剂量,造成剂量增大数倍。
医生护士药学知识缺乏
药物剂量与患儿的实际年龄、病情不符。由于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同种有不同的商品名[2],医生对新药的规格、小儿每公斤用药剂量不熟悉,导致药物剂量过小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护士工作与药物密不可分,护士的知识、技术水平会使其发生根本性变化。
护士巡视不及时
小儿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一旦在输液过程中发生不适,不能准确的表达。护士巡回不及时,未发现病情变化,将延误抢救时间。
10月至3岁的患儿对注射的心理反应强,自我约束力差。患儿常常会用手牵拉头皮针,导致针头被拉出血管外或引起局部药液外渗。本组有有4例头皮静脉输液患儿,护士发现使穿刺部位肿胀已较明显,立即更换穿刺部位,用50%的硫酸镁持续湿敷24h,未发生局部组织损伤。
沟通意识及能力有待提高
儿科输液室环境嘈杂,工作量大,护士的情绪容易急噪。有时护士只注意护理技术操作而忽略了与患儿或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产生误解引发纠纷。
穿刺过程中忽略了病情观察
小儿头皮静脉细,穿刺难度大。特别对1岁以内的婴儿,护士为了力求“一针见血”,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穿刺过程中,而忽略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在耳后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呕吐、屏气引起面色、口唇发绀3例。
不重视健康教育
1~3岁幼儿好玩好动,部分患儿无法在输液区完成整个输液过程。家长因缺乏医学知识或担心孩子哭闹,便会顺从孩子的意愿到户外走动或逗留。药物暴露在阳光下可导致药效降低;药液污染,导致输液反应或其他意外。且患者家属自行调节输液速度,更换补液,造成患儿出现不适症状。

优化输液流程,实施全程护理,正确执行医嘱。
我科将输液流程分为5个环节,即:接单核对、摆药、加药、输液、巡视观察。做到环环有人负责,核对贯穿全过程。接单核对治疗单上患儿姓名、药名,药房所发药品及药量是否正确,严格把关,控制和纠正不合格治疗单和药房发错药品,收费错误等,并对家属作出相应的解释。加药时,再次核对治疗单,严格遵守操

儿科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应对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ggqyk171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7-08-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