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无所有”之惑
当他们还未踏进都市时,在那个有限的经验世界里,他们很可能是优秀的、富足的,他们也因此有着较为强烈的幸福感。但新世界的一切,轻而易举的财物、唾手可得的房子、天长地久的爱情,让他们瞬间发现自己的“贫困”。
2016年11月19日,广东广州,下班回家的阿铭(右一)在狭窄的出租屋内做运动。阿铭今年毕业于广州一家二本学校,毕业后他和同学在城中村里合租。
前段时间,一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下文简称《一无所有》)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笔者朋友圈中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并表达了相似的困惑。文章作者是复旦的一名才女,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了她就读复旦之后,发现与他人差距后自卑且痛苦的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在公号刊发后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点赞近8万,评论区的几条热门评论,,足见文章的火爆程度。这些评论表达的其实也是相似的情感,即自卑。
因文章扩散的迅速,影响力的巨大,许多评论纷纷关注这种自卑情绪背后的动因,但批评大学生自恃清高、眼高手低的声音明显占据了上风,最终以文章作者宣布其公号“停更”而终结。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了。不过,这篇文章在大学生群体中如此流行,获得如此大的共鸣,难道仅仅是如评论所说的,
“浮躁与虚荣已经成为很具普遍性的大学病症”?抑或这种心态其实折射了某种结构性的社会问题? 2016年11月19日,广东广州,下班回家的阿铭(右一)在狭窄的出租屋内做运动。阿铭今年毕业于广州一家二本学校,毕业后他和同学在城中村里合租。贫困感
《一无所有》一文中,作者在小县城读初中时,鹤立鸡群,“那时候不学住一句樱木花道的‘我是天才’,大喇喇地就写在课桌上”。
可上了全省名校衡水一中后,才发现身边会读书的人比比皆是,第一次考试她全校排名600名开外,第二次800名。“然后开始自卑。很深很深的那种,引以为豪的东西全碎了。”
付出了很多努力来到复旦,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加凸显了。“家境。外表。见识。人脉。情商。哪一个不重要啊。你以为考上985、211,就能像你高中老师说的那样万事大吉了吗?”
“我大一大二的自卑心,比上高中那个时候还要深,发现有买个一万块钱的包不眨眼的,发现有三天两头去吃人均500的饭馆儿的,发现有“五一”3天小假期还要出国玩一趟的,发现有这么一种人,学习好不说吧,长得还好看,长得好看,还有男朋友,有了男朋友,人品偏偏也那么好,羡慕嫉妒,恨不起来对方,只能恨自己。觉得自己算是完了蛋了,努力什么,再努力也买不起上海的一套房子,人家上海土著的同学家里都有两套了。”
这直接摧毁了作者的心理底线,她一度因此陷入长时间自卑并且自暴自弃,
“越自卑越不想动,越不想动越自卑,越自卑还越不想怨自己,怨什么呢,老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好”。
我不想过分苛责这位年轻作者,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情有可原。从小县城到大都市,这其实是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文学时刻”,个人进入都市,或与豪宅相遇。青年评论者金理曾这样阐释道,该时刻附属于“19世纪小说发展历程的伟大传统”:“在小说中起决定作用的主人公通常都是来自‘乡村地区’的‘年轻人’”―不一定来自“字面意义上的乡村”或“外省”,而主要着眼于社会阶层―他们走出家门,进入城市,或“被引
大学生“一无所有”之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