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和创新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和创新研究
年画作为一种艺术和视觉表达形式,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独特的工艺,在民间美术中独树一帜,成为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在年画中,天津杨柳青年画地位显著,自明朝传入天津后,既经历过鼎盛时期,也有过暂时的没落。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承和创新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是随着各项重要举措的出台,天津杨柳青年画一定可以保留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跟上新时代的脚步大放异彩。
传统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传统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艺术作品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种价值随着时代发展得到更显著的体现。年画就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它蕴含着驱邪纳福、欢乐吉祥等深刻内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民间美术的一大艺术门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经历了鼎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它的价值被重新挖掘和认识,同时长期以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开发、创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艺术风貌,同时嵌入了现代的艺术工艺,适应了现代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变化,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一、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点
(一)历史渊源
杨柳青年画,产自明朝崇祯年间,由善于雕刻的艺人传入,后京杭大运河开通,纸张和水彩的传入进一步改进了年画的工艺。杨柳青年画早年的画店主要有戴莲增和齐健隆两家,清代光绪以前达到鼎盛,当地可谓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清末民初走向衰落,抗战时期尤甚,到了解放后,杨柳青年画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还专门到杨柳青镇视察,随后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扶持政策,使杨柳青镇的年画作坊又蓬勃发展起来了。
(二)工艺特点
杨柳青年画在年画中的地位显著,主要是因为其集百家之长,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传统的杨柳青年画采用了“半印半画”的制作方式,将木雕与彩绘相结合,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韵味。杨柳青年画的选材广泛,包含了民间世俗生活、历史典故、小说传奇、娃娃、仕女,同时画工细腻,色彩艳丽又不落俗套,能多年保存而不褪色。总体而言,杨柳青年画具有笔法精细、色彩明艳、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喜气吉祥的特点。
二、天津杨柳青年画传承与创新现状及面临困难
对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保护和扶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各界人士6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效。2006年,杨柳青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的介入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同时成立了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并且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了多家年画画坊,系列举措使杨柳青镇保留了画年画的传统和特色。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目前的杨柳青年画主要分为两个派别,即“完全传统派”和“改良传统派”,区别主要是年画的制作过程,完全传统派坚持家庭作坊式,制作上遵循“勾、刻、刷、画、裱”五个步骤,体现的是对传统完全的传承;改良传统派则不同,如
“年画张”的创始人张克强将木板刻版创新为丝板刻版,画面更加富有美感,也提高了制作效率,年产量达到10 000张。可见,杨柳青年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传承人问题。年画的制作工艺要求制作者要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而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才还比较匮乏,传统的师徒传艺人数少,出师慢,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高,导致师徒传艺的效率低,而专业的培训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和创新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7-08-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