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皮试结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0-0-01
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及安全用药的警惕性的提高,使得临床需要做药敏试验的药物越来越多。关于各种药物皮内测试(以下简称皮试)的结果的判断标准,早在教科书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书中有明确的规定,并且皮试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但是,由于皮试处皮肤细嫩以及操作,还有药物的理化性质;个体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就容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很难对各种药物的皮试结果的判断达到一致。本人在临床通过对皮试结果的临床观察,将影响皮试结果的因素分析如下。
宁“左”勿“右”的思想
在判断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头孢类等等)的皮试结果时,操作者认为这类药物可致过敏反应,甚至严重的可致过敏性休克。一旦判断失误,患者将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对皮丘稍大稍红一点的,直径没有超过1cm,硬结不明显或者无硬结的情况下,宁可判断为阳性,也不愿意判断为阴性,特别是单独值班、晚班或者节假日班的时候,这种情况更易发生,以至于患者失去了用此种药物的机会。
操之过急的情绪
在静脉输输液和肌肉注射的高峰期或者即将下班的时候,护士和患者都很着急,在一旁等待皮试结果的,患者家属更是急不可耐,有的患者皮试后还未满15min就把手伸到护士的眼前,更有甚者就20min的皮试时间之内就呼唤了护士四五次前去观察皮试的结果,此时常将可疑阳性者判定为阳性。笔者认为:观察皮试时,对可疑阳性的患者不必急于下结论,可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三次,即在注射后的20min、25min和30min后,再继续观察和比较皮丘的大小、红肿硬结的范围有无变化,如果皮丘在20min、25min和30min后明显缩至正常范围的应判断为阴性。
患者空腹、饥饿、心里紧张、情绪低落等,此时皮试容易出现假阳性反应,这时要严格区分到底是过敏反应还是应激反应,两者机理完全不同,也应严格区分。
患者高热持续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时,皮肤血管舒张,皮肤潮红而灼热,此时皮试阳性率较高,故皮试可待高热消失或者进入退热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时进行。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猩红热等发疹性疾病,本身就有皮肤充血、红斑、皮炎及皮疹样改变,皮试时应躲开异常皮肤,皮试点应与皮损、炎症严格鉴别。
病人对消毒液过敏,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容易出现假阳性。
青霉素与霉菌有共同抗原,霉菌感染的病人对青霉素有潜在性过敏,可引起交叉过敏反应,皮试阳性反应的可能性大。
针对婴幼儿和老年人两类特殊群体,完全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判断,临床上就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偏差。
溶媒的影响
,注入皮内组织不仅增加疼痛,还可使局部组织间的渗透压降低,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充血,液体渗出,使的皮丘变硬扩大,假阳性反应增加。因此无菌注射用水不宜用作溶媒配置皮试液。
%氯化钠为等渗溶液,能保持局部细胞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注入皮内组织影响较少,假阳性反应少,~7,而青霉素类药物在PH值为6~
影响药物皮试结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