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陕西绥德:唢呐声声震天响.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陕西绥德:唢呐声声震天响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这首陕北民歌让绥德闻名天下。绥德得名于“绥民以德”,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等美誉。早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来绥德,你一定要好好感受秦汉历史文化、体验红色旅游文化、品味纯朴的黄土风情。
从秦汉文化到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疏属山貌不惊人,却是绥德文化的源泉所在,承载着绥德的历史与未来。
疏属山山顶上有一座亭被当地人称为“八角楼”,又称“太子冢”,秦始皇长子扶苏就长眠于此,是古城绥德的标志,人们在这里可以俯瞰绥德城。秦始皇东巡病逝后,李斯、赵高、胡亥合谋用假诏书赐扶苏屈死于绥德城南卢家湾。此处有一泉,迄今水声如泣如诉,故名“呜咽泉”,又名“杀子谷”。扶苏屈死后,部将悲愤至极,将其葬于故府疏属山之巅。
时光穿越千年,如今公子在此长眠,只剩孤冢遗主让游人凭吊怀古,感慨万千。
扶苏墓旁有扶苏祠,为扶苏墓附属文物。对面山脚下是蒙恬将军墓,传说他是用毛笔书写的第一人。蒙恬墓封土堆积如山,拔地而起,与疏属山扶苏墓遥遥相对,犹似当年蒙恬与扶苏精诚团结,肝胆相照。
与扶苏墓相邻的是绥德汉画像石博物馆,这里陈列着1953年在绥德县西山寺发现的第一座汉墓中出土的二十六块画像石,以及后来在其他汉墓陆续出土的五百多块画像石。博物馆的墙壁上镶嵌着各种石画,这些石画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有专家说,汉画像石展现了汉代的灿烂文化和光辉历史,如果把这些图画连接起来,就是一幅汉代陕北地区的历史重现图。
疏属山上的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存有图片一千余张、文物三百二十余件,生动地再现了绥德地区革命斗争时期的风云变幻。纪念馆通过“绥德师范和李子洲”、“绥德警备区”、“三五九旅和王震”、“绥德地委和习仲勋”等七个板块的展出,集中再现了绥德的红色革命历程。
绥德是一块红色土壤,是陕北革命的发源地,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部分和陕甘宁边区抗战的桥头堡、大后方。绥德曾经是三五九旅警备司令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及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党中央和毛主席转战陕北的驻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点。为了缅怀先烈遗志,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绥德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一主五副”的六个红色旅游景点建设,客观再现上个世纪发生在绥德的革命史实,并力争将绥德建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一主”为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建设,“五副”为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绥德师范学校校史展览室、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义合)旧址及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九贞观)建设。
大碗唢呐传承人汪世发
绥德不但是全国文化先进县,还是被文化部命名的“民间文化艺术五乡
”,即“秧歌之乡”、“石雕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和“剪纸之乡”,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区县。
陕北“三大宝”――秧歌、民歌和大唢呐。我不会吹唢呐,但我爱听陕北大唢呐,它的声音让我如痴如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无法解忧愁。”唱曲子、吹唢呐是绥德男人们宣泄情感的特有方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大碗唢呐不仅仅出现在婚嫁丧葬、生日满月、春节社火、敬神娱神等民间活动中,还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美旋律登上大雅之堂,走进都市生活,让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陕西绥德:唢呐声声震天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7-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