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衍生品促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doc浅谈文化衍生品促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一方面能够“活化”文化遗产,令它们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能让公众更深入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使命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化遗产的焕活新生,离不开自身的主动创新。
中国 5/vie
本文将从文创产品与吉祥物两方面,阐释文化衍生品如何展示、宣传、创新文化遗产,使其走进公众现代生活,从而为社会公共化服务。
一、文创产品
由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方式不同,所以本文针对两者分开讨论。
(一)物质文化遗产衍生的文创产品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于馆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产品开发事业有了政策保障,文创事业也将开始蒸蒸日上。目前,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苏州狮子林等文化事业单位开发的文创事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全国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开发,文创产业潜力与前景巨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的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一部分,如苏绣、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桃花坞木板年画等,能够创造出实物产品的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这些实物产品稍加创新、改进,演变成适合运用到现代生活状态下的物品,兼具美观性与使用性,或许会更受到大众的欢迎。
以文创产品的方式,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回归普通百姓身边,是唤醒古老技艺的最好途径。这也是一种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对其了解,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去。
(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而衍生的文创产品
以传统手工艺――缂丝为例。缂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挑经显纬的独特方式织造而成,工艺极其细致精湛。以往只为皇家贵族所使用,普通百姓无缘一见。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打破了阶级观念,但是由于其价格高昂且实用性不高,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较少出现,许多人甚至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闻所未闻。它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缂
�z工艺如今主要存在于苏州周边地区,制作出的成品侧重于屏风、扇子等工艺礼品,或者作为高端和服的腰带出口到日本,这些都与现代国人的日常生活脱节,实用性偏低,难以被一般人所接受。即便有手提包等日常用品,大多款式陈旧,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且定价高昂,购买使用的人较少。
2015年,苏州博物馆将缂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馆藏精品《沈周花卉册页》相结合,研发出了“沈周玉兰缂丝真皮钱包”这一文创产品。素色的包面上一枝含苞待放的玉兰,风格清新雅丽,制作精美,且有商务款、拉链款、三折款三种款式,满足不同需求。如此,对于喜爱沈周画作的公众来说,有了能够让画作走进自己的日常生活,并随身携带的机会;而缂丝这一古老的技艺,也能以新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现代日常生活中,重新焕发出活力,也为普通百姓带来传统艺术之美的
浅谈文化衍生品促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