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景观结构第三章景观结构
第一节斑块
:
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邬建国,1992)。
广义上,斑块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而狭义上,斑块仅指动植物群落。
对景观异质性、动态、功能等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斑块的性质、分布、组合及动态、功能的研究.
环境资源斑块
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
引进斑块
种植斑块
聚集地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
这种斑块是由于环境资源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及镶嵌分布规律引起的。
这是一种相当稳定且与干扰无关的斑块,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或资源的不同,斑块内的生物与周围基质有所不同。
如沙漠中的绿洲,海洋中的岛屿等。
由于环境资源分布的相对持久性,所以斑块也相对持久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斑块的寿命较长,斑块内的物种周转率较低。
干扰斑块
干扰斑块主要是由于基质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包括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
自然干扰,如泥石流、风暴、局部植被暴发病虫害、哺乳动物的践踏等。
人类干扰,如森林火烧、采伐、草原过牧、采矿等。
干扰发生的特点是频率和影响范围往往难以预料,持续时间也长短不同,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就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干扰的发生可能会引起斑块内的物种组成、物种相对丰度和变化速率与基质之间产生明显差异。
干扰斑块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如果干扰反复发生或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干扰过重,以至超过了原生态系统恢复能力的极限,这种斑块往往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毁林开荒、长期过牧、人工采石等活动形成的斑块。
残存斑块
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正好相反。
例如:火烧后的小片植被,严冬过后在背风区留下的一些草本群落,以及免遭蝗虫袭击的小片农田等等。
残存斑块很难保持未受干扰前的基质状况。
在景观受到干扰后,某些物种会迁移至残存斑块,有的甚至定居下来,从而改变了这里原来物种组成。
随着基质的演替,残存斑块内的物种也发生变化,最终与周围基质融为一体,但这种新的景观与干扰前景观可能大相径庭。如沙漠的发展与绿洲的消失。
残存斑块和干扰斑块之间的相似之处:
二者都起源于自然或人为干扰。
二者都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种群大小、迁入和灭绝的速度都在干扰发生之初变化较大,随后进入平稳的演替阶段。
当基质和斑块融为一体时,两者都将消失。
第三章 景观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