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 】是由【儒林】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

论文题目:百代画圣吴道子
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任课教师:郭盼盼
学号:082415137
姓名:段利峰
评语:
2018年1月1日
样”和唐周昉的“周家样”。
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化相上下,则僧繇不能及也”。“吴家样”固然有吸收“张家样”长处的地方,但是吴能巧变,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他也受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成为继“张家样”以后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其绘画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用线或主要用线,辅之以淡色来生动表现形象的画法,一反盛唐以前依靠均匀的线条加以重彩的造型路线,在发扬以线作画的民族风格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设色浓艳的盛唐时代,吴道子的简淡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显得格外新奇出众。
吴道子早年行笔很细,保持了六朝和初唐的传统,到中年以后,在熟练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风格,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莼菜条”说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口,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其圆形绿叶浮在水面上,根茎在水中生长,其表面附有胶质黏液,所以给人的手感非常润滑,“莼菜条”是莼菜茎。吴道子用快慢疾徐、粗细轻重、变化富于节奏的“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迎风飘举的宽衣博带、衣褶,表现“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是以表现对象的细微的透视变化高、侧、深、斜为目的的,是带有立体感的线条。这种线条比铁线描更敏锐地表现出客观事物的立体造型,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使画面效果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吴带当风”,这种风格的问世,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概括。这两句话指出了两者在服装上的不同,前者是其势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所画人物衣带宛若当风飘舞之状;后者是体制稠密,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结构严谨。同时,吴又能突破“曹家样”自北齐以来在画坛上的支配地位。所以有“吴生始用兰叶描,曹衣出水法全灭”的说法,这也正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丰富和完善了民族线描手段。“曹家样”和“吴家样”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画发展史上两种不同的用笔风格,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吴家样”体现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弘、开明自信的精神气质。
吴道子开创了行笔磊落挥霍,笔势豪放,方圆凹凸的“兰叶描”,通过笔触的抑扬顿挫来增强线描所能表达的质感、立体感和表达作者内心感情的力量。“兰叶描”的特点则不同于“莼菜条”。在用笔上打破了传统的描法,他在运笔时压力不均,凭借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将六朝以来“紧劲连绵”变为提按明显,波折起伏,
用笔轻重多变,劲力外张,时提时顿,因而所画线条的粗细随着用笔走势的起伏进行,给人以流畅而强劲的节奏感。粗细不均增强了线条的方向感和运动感,也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兰叶描”在抑扬顿挫中的丰富表现力,可以看出吴道子运用线条的方法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吴道子掌握了极熟练的绘画技巧,才能打破常规,随意挥洒。这种从粗细单一的线条解放出来的新的线型,正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新的走向,也是书法发展影响到绘画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吴道子脱离了“张家样”“曹家样”注重人体曲线和衣褶描绘的西域画风。吴道子首创的“兰叶描”“莼菜条”的笔法则正好适应壁画的特点而应用,由于吴道子的用线风格不受形的约束,用笔率真活泼,用线之间经常有意想不到的地方。所谓“落笔生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以吞”的记载中可以想见,这种线条在把握“形似”的“度”上恐怕就不能是缜密和工致了,对形似的要求要放松得多、自由得多,于是吴道子的线型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陆探微、顾恺之的“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因为“游丝描”线条圆润劲健,如铁丝一般无变化。若不加改变直接施用于墙面,会因为线条过于纤细,而使整幅壁画失之贫弱,因此线条的加宽很有必要。“莼菜条”宽约3毫米,显然比“游丝描”“铁线描”粗,这也使得线看起来更加结实有力,不至于显得弱不禁风,因此它更适合于在墙上画大画。米芾用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来评价吴道子的作品,前半句是指吴道子用笔的气势和精神状态,后半句则用形象比喻的手法来描述吴道子线条的模样,又可以理解为通感的手法,用“莼菜条”的触觉感受来隐喻视觉感受。
吴道子的绘画艺术风格,属于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疏格。这种风格的问世,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途径。在吴道子之前的人物画注重于笔迹周密,而吴道子则一改前人陈规,往往“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以疏体而胜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绘画艺术风格——疏体。在形象塑造上,吴道子的独创性更是强烈,即所谓“众皆密于盼际,我则披其点画。人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用线条将形象描绘得生动淋漓至极,甚至“离披点画,时见缺落”。在创作上,点画“缺落”,而不失其神,这分明是“笔不周而意足”,或即是“遗貌取神”。他的有些作品,甚至“脱落”到只以“墨踪”为之。
吴道子人物画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吴道子这种设色简淡、轻拂丹青的表现手法,不仅加强了线条的表现力,更使得以后宋代李公麟把白描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使白描形式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趣。
作品赏析
吴道子的传世作品中,流传至今的《送子天王图》犹得我喜欢,这幅画也是我们研究吴道子风貌的重要依据。《送子天王图》现为日本阿布次孝郎所藏,内容是描写释迎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着他去拜渴天神的情景。画面上有帝王、后妃、侍从、婴儿、天王武将、神怪。画之前段描绘了骑一兽奔驰的送信之神、雍容端坐的天王及其随从侍女,后段通过净饭王抱着初生的婴儿与摩耶夫人(释迎的母亲)朝拜大自在天神时,诸神见释迎降临震惊下拜的情节,表现了释迎的不平凡。净饭王庄重、肃穆、小心翼翼地抱着释迩,是一种敬谨护持的姿态。他的表情除庄重外还流露出自豪的矜持神态。特别是通过三头六臂、形貌丑怪、法力巨大的大自在天神的惊慌失措、连连叩拜的景象,表明释迎降临的不平凡。净饭王夫妇衣带微微飘举扰如缓步行走。天神衣带回环曲折,表现着叩头连连的动感。
这幅画用行笔劲利,有起落转折的兰叶描来画衣褶,并分别以柔和流畅和坚实的线条表现妇女和神怪的不同肌肤。吴道子把这个印度神话故事以中国手法表现出来,外国故事中国化,成为吴道子的一个重要创造。
研究民族绘画遗产,一直是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发展人物画时,我们不能忽视吴道子这类大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如果我们肯下番苦功夫,细致地、系统地研究一下前人,阐扬古人艺术思想,探寻古人的创作经验,无疑是有着“温故而知新”的意义的。

美术鉴赏-百代画圣吴道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儒林
  • 文件大小2.07 MB
  • 时间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