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子的中庸观.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子的中庸观
“中,正也;庸,用也。”(《说文》)
“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程颐)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朱熹则)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叫做‘中’;始终如一,保持经常叫做‘庸’。”(《中庸章句》均见)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小人之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
何谓“中庸”?
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补充,达到令人满意的结合。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极端主义”,其结果是“过犹不及”。
中庸本义
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来源
孔子的中庸思想就是孔子为“救世”而苦心孤诣觅得的方法和准则。他所生活的春秋末世“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子弑父,臣弑其君,孽杀其宗,”一切礼乐制度、等级秩序都被颠倒了。
孔子对知与行的辨证认识体现了中庸认识论的基本精髓,即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只有在认识上多闻多见,不偏执一端,才能在行动上做到执两用中。正是基于知的先决作用,孔子把知列入“三达德”之中。 在“三达德”中,知与仁的关系也深刻揭示了中庸的变通精神。知与仁是辨证统一,互相依存,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为大知的人乐水,好动,讲变通,不僵化,不偏执,时刻以中庸为尺度校正、变通,达到和乐的境界;仁者乐山,主静,仁是被作为最高价值水准来看待的,是“中”,是“正”。简言之,仁的根本精神是不变的,变动的是达到仁的方法和路径,即知,也就是“用”(庸)。
?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哪里?
◆为政治国
◆礼制
◆个人修养
在为政治国时,孔子反对走极端,主张“攻乎异端”。对于专用刑法或专用礼治,孔子皆不以为然,孔子认为为政要避免片面、极端,要执两用中。具体而言即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只要能够达到“使民服”的目的,“德治”和“法治”都可以用。
所谓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说的是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二者的运用都是有条件的,后者不过更理想化罢了,仅此而已。孔子并不否认刑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正如他并不否认仁有“恶人”的一面一样,孔子强调为政要德主刑辅,德刑相参,片面固执于一端都是违反中庸的。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则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宽猛相济、德刑兼施是孔子为政的基本构想,只不过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人文主义的悲天悯人出发,孔子更重视爱人好与、仁政德治而已。

孔子的中庸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yzhluyin
  • 文件大小2.02 MB
  • 时间2017-08-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