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变异系数、加权离差系数和GIS空间技术,分析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先持续下跌后波动增长,粮食产量波动趋于稳定,主产省粮食产量增长显著。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粮食单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税减免政策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均GDP对粮食产量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中国 4/vie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时空变化;驱动因素;固定效应模型
一、引言
粮食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将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重要战略地位。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发展长江经济带与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起成为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三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1%,辐射中国45%的GDP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长江经济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00万hm2上下,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维持在38%―40%之间;粮食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维持在37%―45%之间,在中国粮食生产格局中举足轻重,对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提升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能力,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围绕粮食产量驱动因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法�M行了探究。有学者认为,粮食产量受到劳动力、耕地、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农膜等要素投入的影响,增加要素投入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①。也有学者认为,农业政策是粮食生产重要的政治环境,政府出台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可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增加粮食产量②。还有学者从粮食受灾率、有效灌溉率、粮食价格等方面探讨了粮食产量驱动因素①。以上研究为本文进一步分析粮食产量变动及驱动因素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已有研究大多以我国整体或某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而专门针对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及驱动因素的研究极少。本文将运用变异系数、加权离差系数和GIS空间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其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驱动因素。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这是衡量地区某要素相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越大,表明该要素在该地区的差异越大,反之,则差异越小。本文运用变异系数测算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波动的总体差异,计算公式如下②:
这是测度地区间某要素差异变化的指标,加权离差系数越大,表明该要素在地区间的差异越大;反之,则差异越小。本文运用加权离差系数测算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间粮食产量差异水平,计算公式如下③: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从2000年至2014年,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业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
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