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吉米的世界》
特稿(feature)是美国新闻界发明的一种新闻样式,它在文学性和细节描写上有几分类似于我国传统的通讯,但是两者有显著差异。特稿属于报道,作者通常不能像通讯那样直接表达观点乃至抒情;特稿属于软新闻,通常选取小人物、小角色为对象,描述其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以人情味见长,常常能赚取读者的眼泪。因此特稿是一种读者甚多的文体,为报界所青睐。享有国际声誉的普利策新闻奖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它通常授予那些有影响的高质量作品。获得此项殊荣的新闻工作者,可因此踏上名记者之路。普利策新闻奖从1979年起增设特稿写作奖。
1980年9月28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令人揪心的特稿故事:年仅8岁的男孩吉米是一个海洛因吸食者,一个在华盛顿贫民区内饱受猖獗毒品交易摧残的受害人。他成长于毒瘾、暴力和绝望之中,小小年纪就在其母亲的同居男友教唆下染上毒瘾。26岁的黑人女记者珍妮特?库克( Cooke)在这个故事中绘声绘色地描述:“吉米是一个8岁大的第三代海洛因吸毒者,一个早熟的男孩,有着淡棕色的头发和天鹅绒般的棕色眼睛,而在他那皮肤细嫩的孩童的手臂上,布满着斑斑点点的针孔……”在这篇名为《吉米的世界》的特稿中,库克还提到小吉米的志愿:长大以后能从事贩卖海洛因的“工作”。
这个故事激起反响和公愤,许多人要求库克说出这个男孩的所在,让他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华盛顿市黑人市长马里昂?巴里和警察局长立即组织了一个由警察和社会福利工作者组成的小组,四下寻找吉米,以便给他治疗,然而毫无进展。巴里市长开始怀疑故事的真实性。而在这篇特稿发表之前,库克曾对主编说,她必须对吉米和他的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经答应不透露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情人威胁道,假若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
与此同时,有关传言也开始在城中悄悄浮现――“吉米”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只是库克一手“塑造”出来的。面对不利传言,《华盛顿邮报》为力保库克而予以否认。但是,1981年4月13日库克因这个故事获得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时候,事情开始败露。《华盛顿邮报》的主编们发现,库克提交的各种资历证叫有假。提交给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她并未“以优异成绩从瓦萨学院毕业”,而只不过在那里上过一年级。与此同时,美联社也告诉《华盛顿邮报》的一位主编,据美联社俄亥俄州分社了解,库克并未如她在自传上所写“获得托莱多大学硕士学位”,而只获得学士学位。
《华盛顿邮报》执行主编本杰明?布拉德利开始怀疑库克获奖作品是否属实。这位指挥报纸揭开水门事件内幕、最终把不可一世的理查德?尼克松掀下总统宝座的美国报界“大牛”,与另外一些主编与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起初,库克拒不承认她提交的自传有不实之处,后出于无奈,逐项承认了其中的编造。但是库克咬定吉米确有其人。主编要求她立即证明吉米的存在,不然就承认自己编造了新闻。库克解释说,吉米的家就在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本市新闻主编科尔曼随即与库克驱车前往该处查找,却找不到吉米的住处。
与此同时,几位主编查阅了库克的采访笔记,又审听了几盘采访录音带,却找不到任何表明库克曾经采访过吉米及其家人的证据。相反,这此材料都表明,《吉米的世界》是库克根据从专家和社会工作者那里听到的几个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库克找不到吉米的住处,更无其他办法证
子虚乌有的《吉米的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