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作伪、辨伪
青铜器作伪
和其他艺术品收藏一样,青铜器的收藏也同样面临着鉴定和辨伪的问题。对古铜器进行鉴定辨伪,一般是从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外观面貌、工艺痕迹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在掌握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外观面貌、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与标准器进行印证对比,才能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从史料归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是全器皆伪。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经验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子幅觯",整器由凤鸟纹等纹镂刻而成,但纹线死板,纹饰呆滞,同时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地。因此,细心审视,也可以看出破绽。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个流,并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个饰物,成为一件古代无此形制的觯,不伦不类。
三是拼凑真器残片做成伪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商代卣",器身与梁的纹饰风格不同。仔细看,梁环有焊接痕迹,表明梁与器身原不属一器。虽其均用商代青铜器残件做成,但整个卣应为伪器,因为卤无此形状提梁。
四是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其一,铭文全伪。铭文或用刀具斩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或随意杜撰。由于戈、剑的平面部位易于伪刻,所以在戈、剑上伪刻铭文较为多见。其二,在真铭外,加刻伪铭。
五是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少的嚣物上伪刻花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制造的"父已壶",原为战国素面壶,作伪者在其身上伪刻了商代的兽面纹及。又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几何纹壶",作伪者在花纹中伪嵌了金银丝片。
由于青铜器的鉴定辨伪,涉及各个方面专业知识,需要得到不断进步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全面支持。所以青铜器的鉴定辨伪不能靠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青铜器由于价格高昂,每倒手一次,获利倾丰。所以自清代中期以来,仿品数量极大,作伪技术连年翻新,连专营古董铜器的大老极都难免上当。民国时期,上海一家大古董行的吴老板,因自己年事已高,便把业务交给外甥叶某,自己旅居美国。1937年吴老板回国,从古玩商洪玉琳手中花了5万美元卖了几件古铜器,准备带回美国,被其外甥识出,原来是叶某在苏州与著名铜匠刘俊卿合作的几件高仿古铜器。吴老板很生气,发誓从此不沾古铜器。解放以来,以科学的田野考古方式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青铜器的器形鉴定提供了更为准确、更为丰富的翔实的资料,文博单位对青铜器断代研究成果也逐渐在普及,为艺术收藏者所接受。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能用更先进的手段和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来对青铜器进行辨伪。例如铜锈的鉴定,过去只是凭个人的感官经验。现在以化学知识来分析铜锈的成分,知道这是铜、锡、铅的矿化物质,再利用高倍数的显微镜观察铜锈的形态,那些各种用化学方法和高分子材料制作的伪锈就立刻会现原形。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和红外线光谱技术,来分析青铜器铜锈的真伪,同样也可以鉴定青铜器的真伪。又如利用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分析,可以测定青铜器中的残存有机物的年代,从而辨别真伪。还有利用操作简单的扫描电镜分析,成分分析来测定古铜器的成分,虽然古代青铜器的成分因工艺上的原因,并不是固定的量化数据,但与考古资料相结
古代青铜器作伪与辨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