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概述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剖析其主流思
想的特征与影响;初步总结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并
勾勒未来发展主要趋势。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古代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
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范例,
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主要有两种类
型:一是斯巴达教育,二是雅典教育。斯巴达人极注重教育,他们认
为儿童属国家所有,一个人从出生到正式取得公民资格为止,都要接
受按国家统一要求进行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军事效力,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和军事训练,如在儿童队和少年营等教育组
织的体育活动中有跑、跳、拳击、击剑、摔跤、投枪、骑马等。雅典教育
将“和谐教育”作为理想,强调身心和谐发展。身体的教育不仅着眼
于军事准备,而且注意身体的协调、匀称和健美,动作的灵活等,并把
人体匀称和谐与壮实作为美的标准和判断人的受教育程度。古希腊
的教育实践孕育了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其中包含有丰富的体育教
育思想。例如柏拉图,吸取斯巴达和雅典经验,在他设计的教育体系
中,把体育视为精神健全和道德完善的途径;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认为在教育上应遵循自然,把体育、德育、智育结合起来,使人
得到多方面和谐的发展。他还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体育教育的目的、
内容和方法,特别强调儿童游戏,认为对儿童实施体育,应以发展健
美的体格为目的。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文化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宣言“肉
体是灵魂的监狱”,实行禁欲主义。在教会直接控制下的学校,教育
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体育被排除。另
一方面教会和统治者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又在宗教教育之外,
对贵族子弟实施“骑士七艺”教育,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
棋和吟诗,使古希腊的体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承继。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西周的教育思想在“尚武”的
基础上较注重文武结合,武艺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居于当时世
界先进水平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体系中,射、御是军
事技能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从西汉到清朝末年,文武的价值取向完全倒向“文”的一方,正如中国
教育史学家毛礼锐先生在《中国教育史简编》所说:“学校体育以教授
武艺为基本形式和内容,专主健身的体育锻炼,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是
没有地位的,这是一个明显的缺点。”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
(一)文艺复兴促使近代体育教育思想萌芽
随着封建社会解体,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
形式下,宣扬人文主义文化,并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原则和方法。
近代学校体育思想正是在人文主义者所开辟的历史环境中孕育、萌
芽。
人文主义者提出“身心并完”的教育理想,强调发展个性,培养生
气勃勃、身体强壮、知识丰富和积极参加日常生活的人,将发展人格
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为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人文主义
者对腐朽的神学教育制度和封建的骑士教育制度展开了批判,出现
了一批具有开拓勇气的体育教育先驱。他们在研究、论述社会问题
时,都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力图恢复古希腊的体育传统。强调儿童的
身心发展特征,重视“自然”或“天性”,提倡“顺应天性”的“自然教
育”,强调“兴趣”“、因材施教”等。其中意大利的赫美尔库里亚利
斯,于年发表的《论体操》,就是从近代实践科学角度研究体育
的最早和影响最大的著作。全书共六卷,前三卷论述古希腊体育的
目的和手段,后三卷讨论其医学效果和现实运用问题。
随着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逐步形成与传播,一些先躯者在学校
教育实践中,如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办的学校“快乐之
家”,就设置良好的体育设施,用课的形式对学生施以体育教育。在
这所学校中已初具学校体育的许多基本特点,但还没有严格的计划
和大纲,体育活动也大多只具游戏性质。
(二)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
世纪,相继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以法国为中心的
启蒙运动,新的教育和体育体系初步建立,促成了近代学校体育思想
的形成。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第一次明确地把教育分为
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代表作
《教育漫话》,开宗明义地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他主
张体育内容应重点开展骑马、击剑、摔跤、游泳等活动,强调体育与卫
生保健结合,多过户外生活。
另一位突出贡献者是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他以“天赋人
权”的理论为基础,提出自然教育论,倡导身心两健。他把教育分为
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
学校体育学 高等院校学习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