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见一叶而知天下秋”.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见一叶而知天下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绽放美丽。这两篇报道引起者预见的那样,日本和德者在做新闻时的敏感,或者说是悟性的作用。
明末清初思想家陆桴亭(名世仪,号桴亭)曾说,敏感犹如石头里的火,不断敲击,火才出现。“燃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一个记者欲得“见一叶而知天下秋”之“火”,须用艾绒引火,加油燃烧。这“艾”和“油”就是不断地学习和磨练。

一、“承艾加油”,博学善学,吸收营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
“火花”。积累贫乏的记者,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其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新思维。
凤凰卫视的吴小莉,采访提问机智、犀利。1998年3月,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被朱?F基总理点名提问,从而使总理说出了“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改革心路历程,让全国人民感动不已。1997年香港回归前,董建华刚刚当选行政长官,召开记者招待会。当时去的记者很多,吴小莉开始和其他记者一起争相提问时,脑子在飞快地转动。她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为凤凰卫视说普通话的观众朋友提一个问题,因为在香港的记者都是用广东话提问。当她用自己的大嗓门加上清晰的普通话大声向董建华提问后,特首果然用普通话回答了。这一片断还被中央电视台选用。
1998年APEC会议。事先吴小莉也知道江主席这次出访的姿态比较低调,不准备接受什么采访。她当时就一直动脑筋,怎么才能获得采访机会。会议最后一天,江主席步出会场,她实在挤不到前面,情急之下,掏出一张10元面值的人民币在远处高高举起,大声提问:“江主席,我手上这张10元人民币明年还能值10元吗?”江主席听到了,机敏地看了她一眼,大声说了一句:Of Course(当然)!人民币绝不会贬值。”接着转身过来简述了有关人民币不贬值的问题。后来这条消息发到香港后,香港的股市回升创下新高。
吴小莉的“灵机一动”、“情急之下”,竟想出如此绝妙的采访点子,确实高明。2001年11月25日,在浙江大学和学生们交流时,有学生问她为什么。她说:
“我觉得每一个事件的采访历程都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累积的过程不过是比别人付出几倍的时间多学点儿,认认真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1998年的时候,我工作10年了,所以采访中迸发出的‘火花’不是一下子发生的事情。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你要做到大事发生时,要有热情,有冲劲去参与。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还是要好奇、动脑筋和有激情,机会有时候就摆在你前面,就看你能不能不懈地努力和争取,去真正得到它。我一直相信,生

“见一叶而知天下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7-09-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