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走完风雨学术路
2017年1月22日,著名文史专家、红学家冯其庸在北京安详离世,享年93岁。中国学界又失去一位学术精英。
就在他去世前不久,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口述自传《风雨平生》,这是冯其庸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在书中冯先生历述风雨平生,尤其是详细回顾了他丰富而不平凡的学术生涯。他学术成果斐然,被业界誉为一代学术大师。
有一张难得一见的老一辈红学家合影,包括蓝翎、李希凡、冯其庸、周汝昌、俞平伯、吴世昌、吴恩裕。目前在世的只剩下李希凡了。90岁高龄的李希凡在得知冯其庸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著名的《红楼梦大辞典》就是冯其庸和李希凡合作编著而成。
妙笔搜求红学奥义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3日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靠着努力和勤奋,他从著名的无锡国专毕业。1954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因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
冯其庸还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
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
从冯其庸赠友人的诗中或可窥见他一生结缘红楼的心境。
在对照求证下,冯其庸“挖”出了《红楼梦》的诸多经典之美。他发现《红楼梦》含蓄、不直?f,有内涵、有隐喻,欲言还休。他赞叹《红楼梦》最了不起的是里面描写的人物都是独特的,个性鲜明突出。
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这个校注本始于1975年,由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担任校注工作的顾问,全书的校注工作由冯其庸总负责,从那之后,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就广受学界与读者认可,并成为通行的《红楼梦》版本,影响了几代读者。新校注本《红楼梦》于1994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全面修订。根据最新统计,这个校注本的《红楼梦》已累计发行近500万套,是当下相当严谨、普及的版本。
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是冯其庸的学生,两人相识近40年,“他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兵,这都多少年了。”张庆善认为,冯老在红学方面的贡献大致有三,其一是他本身的学术成就,如对曹雪芹祖籍、家世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等,新时期红学具有一些奠基性的学术成果,都是在冯其庸先生的领导下完成的。其次他对中国红学的创建功不可没,他创立了红楼梦学会和学刊,“让当代有了一个研究红学的机构和刊物,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此外,冯老从1979年起就组织和推动《红楼梦》走向国际,多年来致力于在国际社会推广《红楼梦》,让这部名著走向了世界。
81岁的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吕启祥也与冯老交往多年,1982年版《红楼梦》初版就是由冯其庸、林冠夫、吕启祥三位负责。1994年修订再版,再次请到三位,冯其庸是总负责人。吕启祥听闻冯老去世的消息,用八个字概括他的人生:“风雨长途,笔底乾坤。”
行走的学者不凡的人生
冯其庸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81岁时纵穿罗布泊。他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
冯其庸走完风雨学术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