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Chap5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ppt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Chap5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 】是由【电离辐射】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Chap5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Chap5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
3、贝氏体相变有表面浮凸
表面浮凸
干涉图像
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相变均有表面浮凸现象
4、贝氏体相变产物
贝氏体本质上是铁素体和θ-渗碳体(或ε-碳化物)的混合组织。组织中常夹杂着残余奥氏体、马氏体等相。组成相较多,形态多变。
在较高温度区形成上贝氏体,在“鼻温”以下的较低温度区域形成下贝氏体。二者在组织上的主要区别,一是铁素体的形态差异,二是碳化物的形态和析出的位置不同。
随贝氏体形成温度下降,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升高。
(1)上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上部形成的。对中高碳钢,形成温度为350~550ºC。
主要分为三种:
无碳(化物)贝氏体(a,c)
粒状贝氏体(b)
经典上贝氏体(d)
无碳(化物)贝氏体
当上贝氏体组织中只有贝氏体铁素体和残留奥氏体而不存在碳化物时,这种贝氏体就是无碳化物贝氏体,或称无碳贝氏体。
这种贝氏体通常在低碳低合金钢中出现。
无碳贝氏体中的铁素体板条平行排列,其尺寸及间距较宽,板条间是富碳奥氏体,或其冷却过程的产物。
无碳贝氏体的形成
由于Si、Al不溶于渗碳体中,故延迟渗碳体的形成,因此,在硅钢和铝钢的上贝氏体中,常常在室温时还保留残余奥氏体,而不析出渗碳体,形成无碳贝氏体。
在低碳合金钢中,形成贝氏体铁素体后,渗碳体尚未析出,贝氏体铁素体间仍为奥氏体,碳充分向奥氏体中扩散,使奥氏体趋于稳定而保留下来,形成无碳化物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经典(羽毛状)上贝氏体
经典上贝氏体是由板条状铁素体和条间分布不连续碳化物所组成。
贝氏体铁素体条间的碳化物是片状形态的细小的渗碳体,光学显微镜下组织形貌呈现羽毛状、条状或针状。
SEM9Cr2钢的羽毛状上贝氏体(a)和示意图(b)
电镜下上贝氏体组织为一束大致平行分布的条状铁素体和分布于条间的断续条状碳化物的混合物。条状铁素体与板条马氏体束接近;
随碳含量升高,铁素体条增多而变薄,条间渗碳体数量增多,形态由粒状变为链珠状、短杆状,直至断续条状。
(2)下贝氏体
下贝氏体在贝氏体C曲线鼻温以下温度区间形成。对中高碳钢,形成温度为350ºC~Ms;
下贝氏体有经典下贝氏体、柱状贝氏体、准贝氏体等。
光学显微镜下呈黑色针状或片状,片之间有一定交角。
下贝氏体铁素体碳含量远高于平衡碳含量,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位错密度高于上贝氏体铁素体。

Chap5贝氏体相变和贝氏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电离辐射
  • 文件大小2.67 MB
  • 时间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