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哭嫁”看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的地位
[摘要]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在土家族传统婚俗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土家族女性对自身地位与权利的争取,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永顺县老司城村土家族女性“哭嫁”习俗的历史人类学调查,透视土家族女性“哭嫁”习俗的现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土家族女性地位在其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变化,并理清了其发展脉络及原因。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习俗;女性地位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家庭地位的回归?D?D以湖南永顺县土家族婚姻变迁为中心的考察”(URTP2016110062)。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地区。武陵山地区因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形成了土家族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哭嫁”习俗以其历史悠久、影响范围广而被作为土家族较为典型的文化现象,获得学术界的较大关注。本文调查的永顺县老司城村,因其位于历史上土司文化的中心区域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及查阅地方资料等形式,以“哭嫁”习俗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对现当代土家族妇女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的变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土家族女性“哭嫁”习俗现状及其文化内涵
在对老司城村部分妇女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哭嫁”目前正以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存在于土家族女性的婚礼中。一种是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几乎都有过哭嫁或者参与哭嫁的经历,一种是年轻女性对哭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大部分没有参与过哭嫁。对老司城村36名土家族妇女就
“是否有过哭嫁或参与过别人的哭嫁”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参与过“哭嫁”的有17人,%,亲身经历过哭嫁的5位土家族妇女全部在40岁以上,25岁以下的青年土家族?D女均没有参与过“哭嫁”。通过对有“哭嫁”经历的女性的访谈和分析,土家族妇女“哭嫁”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种文化内涵。
第一,哭嫁是土家族女性对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土家族女性在婚嫁之前没有形成社会化的角色,在与血缘亲情和闺中密友的日常互动中自然生发喜怒哀乐等情绪。婚嫁之时,通过对“哭嫁”的学习和展演,被界定和赋予社会化角色,进而表现为与社会关系、社会责任相关的情绪。哭嫁所表达、催生的情绪大多为有感而发,比如哭“父母”时,新娘会将自己与母亲的日常情感编入唱词,表达对母亲的依恋,而哭嫁通过仪式手段将这些情绪纳入整体文化规范内进行“规训”,女性通过哭嫁学习情绪的表达,包括能否表达、表达方式和表达程度。哭嫁的过程其实也是女性对于自身情绪发掘、整理,甚至建构的过程。
小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娘是亲,跟自己的伙伴也是真的亲密。但是兄弟姐妹和亲戚们,也表达不出来。后来在学哭嫁的时候,词里面关于兄弟、亲戚的唱得感人,就认识到自己对他们的感情了。(曾某,46岁)
学习“哭嫁”成为土家族女性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漫无目的、盲目的。
“在哭嫁场域中,女性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文化规训,按照伦理要求表达合适的情绪。”1所以女儿们在“哭别爹妈”时经常哭得特别伤心,而如果女孩有新郎以外的相好的男友,就没有哭嫁的渠道得以表达,因为在伦理的规范下这是不合适的。
第二,哭嫁是土家族女性群体意识的表达。在土家族传统婚礼模式中,“陪十姐妹”哭嫁是推动新娘哭嫁过程进入高潮,展示新娘哭嫁才能,吸引婚礼宾客注意力的重要步骤。根据调
由“哭嫁”看当代湘西土家族女性的地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