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出黄钟大吕时代气派
新年致辞
新的一年开始了。在新的一年前夕,中团是一个很有活力也很有创意的主席团。
本届主席团应当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在主席团各位成员紧密团结下,在七届分党组各项工作推进中,把中国音协真正建成音乐界的温馨之家。
我们要和全国会员共同努力,把我国音乐事业推进一个新层面,让音乐界更加活跃,为新世纪人民的生活增添更多亮色和色彩,同时,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大家带来更美好的音乐和更美好的歌声。赵季平
本报专访中
2009年12月18日傍晚,北京晚点出发的飞机终于抵达西安。自发聚集在西安音乐学院5号教学楼前久候多时的学子们闻讯兴奋得尖声历叫起来。学生们迎候的是他们的院长、前一天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次全、著名作曲家赵季平。
省委副书记王侠来了,副省长郑小明也来了,闻讯赶来的各界朋友和媒体都来了,人们争相目睹这位杰出的作曲家的风采。
王侠代表省委这样评价他:赵院长的当选是党和政府的充分信任,是中国音乐界对他个人几十年来在音乐发展中做出成绩的高度认可,是陕西人民的光荣,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骄傲。
而今,赵季平带着陕西人民的殷殷重托,继续在西安音乐学院勤奋耕耘;同时,他的中的重担也挑起全如何掌门中国音协,不负众望;如何执领西音,哺教莘莘学子;如何不辍创作,再度辉煌?
年前,本报特派记者在西安音乐学院特建的赵季平工作室与他叙“旧”话“新”:请新主席在新年前夕发表他的新年致辞,谈谈他的新思路。
身为作曲家主席,坦言抓创作
记者:就个人意愿而言,您担任中,仍然留在西安音乐学院搞教育和创作,会更侧重哪些方面的工作?
赵季平:我创作的源泉,是在陕西这块土壤上,好像在秦砖汉瓦的屋檐下我有创作激情,而在饭店里就找不到了灵感(笑)。
我想我还是抓创作。我们搞作曲的,说来说去,就是要拿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
我现在当了中,对全国音乐界的发展就有了更重的职责。要配合中,把全国音乐事业发展得有一种新气象,当然创作要抓得紧而再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作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的重大部署,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并对艺术家提出承担起传承和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的要求。我理解,具体到音乐事业,作品的继承和创新就是重要任务之一。
所谓作品的继承和创新,就是要涌现出配得上时代的好作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用我们自己的母语去谱写出与时代相匹配的有中国气派的黄钟大吕之音。
创作技术不是目的,因为创作的目的不是展示技术
记者:您怎样评判、认可一个作品继承与创新的水准?
赵季平:这里面就有一个我们常讲的标准问题,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
我常讲,我力求让我的作品既有广大群众的基础,也要有丰富的学术涵量、技术涵量。这就是既让老百姓喜欢,也让我们的同行专业人员认同,譬如,作曲的旋律和声的思维、复调的思维、配器的理念,多年来,在这方面我们研习西方一些新的理念,出现大量新的探索性音乐创作模式,做了有益的尝试。
但是明确讲,我不太同意把和声语言、
谱出黄钟大吕时代气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