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器乐艺术
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
王建民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以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和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
其独有的音色魅力、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而深受人们的了限制。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筝曲选》(1949 -
喜爱,并在民族音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979) 中便可窥其一斑。
早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今陕西一带) 盛行,故从 70 年代起,为了寻求对传统筝表现力的突破,曾
又称为秦筝。由于古筝的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岁月的相继在营口、沈阳、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研制并出现了不
变迁中逐步形成了以区域性为代表的诸多传统流派,并同类型的转调筝,这些改良筝都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上述
各自积累了丰富的曲目。这些曲目的流传主要是靠民间传统筝在表现力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并丰富了筝的演奏
的继承方式———即艺人的“口传心授”方法来维系的。尽技法和扩大了表现范围。然而可惜的是,因其种种原因,
管如此,古筝仍显示出了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各流派的转调筝并未得到筝界的认可和普及。于是,筝曲创作的焦
筝曲如《汉宫秋月》、《寒鸦戏水》等佳作代表了古筝早期点仍然聚在了传统的二十一弦筝之上。
艺术上的成熟。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外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之后,古筝进入了专业音乐教育殿堂。各的日益广泛,以及习筝队伍的急剧扩大,演奏家和作曲家
种专业团体的演出;民间的、传统的筝曲整理、出版;自发们再也不能满足以往古筝传统定弦所带来五声性音响和
的、专业的创作的介入以及各种流派的交流,学术的讨技法上的束缚,纷纷另辟蹊径,探寻筝曲创新之路。此时,
论,使古筝艺术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并相继涌现了一筝曲的创作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期,古筝园地中
批创作或改编的如《战台风》、《秦桑曲》、《浏阳河》、《香山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妍的局面。纵览这一时期的筝曲
射鼓》等不同特色的代表作品。把古筝的演奏技法和艺术创作,尽管风格不一,手法多样,但有一明显的共同特征,
表现力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即改变古筝的传统定弦,以获得语言和技法上的突破。这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弦数由少至多,逐渐形成时期创作的定弦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特点:
了目前最常用的二十一弦筝。按传统定弦方法,筝是由(1) 非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
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排列的,由低到高共有四个八此方法仍以八度为周期循环的定弦,所不同的是改
度的音域(以 D 调定弦为例:D - d3 ) 。筝的演奏技法丰变传统五声音阶的排列结构,形成所需的音列或新的音
富,表现力极强,尤以左手的按、揉、颤、滑、点为独具特阶。
色,在传统的筝曲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但任何事物总有其
两面性和表达的局限性。当演奏家演奏快速而复杂的技
巧时,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便显露出以下的不足或局限:
(1) 在双手同时演奏多声部或快速进行的段落中,只
能演奏五声性的旋律(清角、变宫、变徵、闰等音只能靠左(2) 传统五声音阶的双调循环
手按弦获得) 。由二个不同宫的传统五声音阶交替组成。
(2) 和弦及伴奏、刮奏等只能体现出首调的五声性综
合音响,音响色彩较为单一。
(3) 不能方便、快捷的进行转调(只能靠左手按弦取
得临时的转调或离调,即使这样,

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108 KB
  • 时间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