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同学们对于中国的古典诗歌了解,大家能说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吗?
想想说说
一、了解《诗经》,助读全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中期,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诗篇以四言为主。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诗大序》中称“诗六义”)
“诗六义”
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多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歌谣;分15国风,共160篇。“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诗六义”
雅: “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大多是为贵族作品或者是为贵族服务的。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 是贵族祭祀祖宗的舞乐,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现在的解释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